分享

教你如何正确读懂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黄晓东高考志愿 2019-05-25

高校接受包括学科评估在内的第三方“体检”后,到底该如何利用体检结果“查漏补缺”、“强身健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之前,一读EDU曾推送了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万明钢的相关思考《学科评估“C+”以下的学科,都该被“剪除”吗?》,今天,一读EDU将再次围绕如何认识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您推送一篇文章。

本文从反面案例入手,在整理、分析相关单位和学科在使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相关分析报告时已经出现“误读”的同时,也能廓清我们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认识。

注:明天上午7时许,一读EDU也将第一时间发布软科2018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结果,敬请各位关注!

2017年底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之后,各高校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下称“学位中心”)通过学科大数据,按评估初衷进行多类型、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统计学科核心指数,揭示学科发展规律,根据各参评高校需求,提供了学科分析报告学校整体分析报告,有力地推动了各高校的学科内涵建设。

学科评估结果和分析报告被广泛应用于学科建设规划、新增学位授权点建设规划等。

笔者整理了相关单位和学科在使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相关分析报告时已经出现的“误读”,供大家参考。

01

主观上粗心大意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以下3个方面:

对指标体系理解的偏差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在继承前三轮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论证形成的,是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都有自己明确的内涵。

据了解,有的单位在根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自身学科不足时,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指标”替代学科评估的指标

例如,用“专利转化金额”替代“已转化或应用的专利数”,必然会导致分析结论出现一定的偏差。

对结果发布方式的误读

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目的是消除单位间对于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的计较,引导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中去。

然而,此次评估结果发布后,不少单位和学科并未关注到学位中心关于“评估结果档次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的说明,人为地对同档高校进行了排序

对学科发展态势的认识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析报告,对学科发展态势(进步、退步or持平)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分析(详见学位中心提供的分析报告)。

但不少单位忽视两轮评估中参评单位数量的差异,单纯比较某学科在两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的位次或位次百分位的变化

(来源:“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