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時涼州

 昵称55735976 2019-05-25

陳正祥先生的《西北考察記》把歷史地理和現實憂思結合得妥帖至極。若是幾年前的西北行能讀到這部書就好了。不過下回再去至少可以捧著它邊走邊讀。

陳先生說涼州作為大行政區的名稱。出現很早,漢武帝元朔二年改雍州為涼州。的確是因為地處西方氣候涼冷而得名。元封五年設涼州刺史部,包括了八個郡,相當於今天甘肅全省的地域,另外還有周邊省份的一些地方。

我更喜歡他提到的唐代的涼州故事。岑參有詩說“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可見其富足繁華。高適。王維。元稹皆到過此地。怪不得唐詩裏有那麼些《涼州詞》。

尤其新鮮的是他引述了西涼樂對中原音樂的深遠影響:“西域的音樂,特別是著名的龜茲樂,也通過涼州傳入内陆。‘西凉樂’在唐代曾經頗爲流行。《舊唐書・音樂志》:‘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数百,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西涼伎作爲涼州一種民間伎藝,具有粗獷、豪放、通俗和活潑的風格。據說迄今流行全國各地的獅子舞,便脫胎於西涼伎。盛唐時在繁花似錦的長安,街頭巷尾經常演出西凉伎。白居易就寫有一首描繪西凉伎演出的詩歌。‘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為首獅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萬里來。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梁前置辞。’”

我來之日自然看不到這些盛況。從文廟出來,準備看看鳩摩羅什塔。譯經大師的舍利並不在此,只是讀施蟄存先生那篇《鳩摩羅什》很多遍了,喜歡施先生筆下不動聲色的欲念表達。可惜他的小說創作沒有延續下去,中國現代文學不免單薄了一個側面。鳩摩羅什寺在武威市中心地帶,羅什塔就在其中。寺廟很新,也無甚格局可言,只聽得有僧人高聲唱誦佛經,借喇叭之便利,填充於毎一個角落。塔也無陣舊之態,純中國式的瘦骨嶙峋,和長安佛塔的豐腴飽滿大不一樣。

最後的目的地是雷台漢墓。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奔馬”便出土於此。只知墓主人是一陳姓將軍,別的就所知不多。附設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如要進入墓道觀摩一下空空如也的漢墓則須買票,四十五元一人。園區設計有匠心。把玩具大小的幾十件銅馬銅車複製成真人真馬大小,搭配起一支昂揚奮發又肅穆沈靜的儀仗隊。歡騰的銅奔馬腳踩飛鳶側臉長嘶,既顯得神駿非凡又有幾分幽默可愛。

走過儀仗隊,便進入雷台觀的山門。道觀建於明代,但建築全毀於三十年代的八級強震,眼下的都是其後重修。而了不起的漢墓,便靜靜躺在道觀的夯土層下,道觀的一眼井幾乎就打穿了墓道,然而神與鬼一直比鄰而居相安無事,直到一九六九年挖防空洞的農民誤入其途。

墓在很早以前便被盜過,故而墓的主室毀壞嚴重,墓主人只剩一截腿骨殘存其中,更多的陪葬品究竟如何的石破天驚神工鬼斧已無法知曉,所幸盜墓者還留下了這組銅車銅馬。買了一套原物攝影的明信片,又買了一張九七年銅奔馬首次印上郵票的郵票,等旦日尋到郵局,一定好好蓋個郵戳留作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