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乘之国是怎么来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发展

 轩少侠 2019-05-25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怎样的?

  战争并不是为了追求人多力量大,而是为了以最少的人力组织出最高的杀伤效率。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

  古代用于打仗的车辆有两种,一种是攻车,在战场上直接投放杀伤力。一种是守车,用于防御屯守和运载辎重物质。

  攻车又称战车,战车的规模和水平,一般就能代表当时国家的战争水平。

  战车上一般会配备三名戴甲士兵。左边的甲士持弓,主要负责射箭,称为“车左”或“甲首”,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出了大规模弩战,弩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甲首”的远程杀伤力的输出就更加刺激。右边甲士用戈或者矛,负责近程杀伤力的输出,称为“车右”或者“参乘”。居中的甲士则主要负责驾驭战车,是司机,那他的主要职责是开车,不过在战场上光开车冲在前头死得太快,还得需要自卫的武器短剑或者短刀。

万乘之国是怎么来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发展

  一辆战车可以驾两匹或者四匹马,四匹马合称为“驷”,所以有“驷马难追”之说。

  战车周围一般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卒(十到数十名),这样一合计,一辆战车,三名甲士,四匹马,多名步卒,这才是春秋时期一场战役的基本作战单位,称为“乘”。

  所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可不是两伙人混在一起一场乱战,而是以“乘”为单位进行出击战斗,司机把战车开到哪,车下的步卒们就得跟到哪,不能乱跑。

  既然“乘”是基本的作战单位,那么春秋各国的军力统计,就可以用多少多少乘来统计了。

  如果一个诸侯国只有百乘军力,可能一场仗打下来就没了,这样的国家,说没就没了,顷刻覆没,生存都是问题,都谈不上发展。西周初年,被分封的诸侯国估计有1000余个,可能这样的百乘之国甚至十乘之国遍地都是,公侯伯子男,大家谁也不服谁,于是就开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灰尘。

万乘之国是怎么来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发展

  无数次的火拼下来,就有了千乘之国。千乘之国至少在西周前期算是比较大的诸侯国了。千乘战车,合计兵力至少也有数万人,能够支撑几场比较大的战役消耗,基本上能够解决生存问题,国家也可以去搞搞发展。

  孔子的徒弟子路曾说过:“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即使有内忧外患,只要三年我就能让它全民皆兵,有勇有谋。”国家的发展要靠战力来支撑,这就说明,那个时期,国家要做大,至少也得有千乘之国的本。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国家兼并越发剧烈,千乘之国的规模已是变得不再稀奇,只能沦为中等诸侯国的水平。毕竟大家互相吃来吃去的,迟早有人会吃成胖子。

  当时的春秋礼制,天子六军,每军千乘,共六千乘;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

  国家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可能一场战争就得投入近乎千乘的兵力,昔日的千乘之国是越来越折腾不起了。比如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晋楚两个大国就出动了近800辆战车,普通的千乘之国如何打得起。

  至于所谓的万乘之国,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都具备几十万的兵力,都是有望吃掉其他国家统一天下的存在。

万乘之国是怎么来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发展

  当时周朝所谓的“万乘”,是虚胖。真正吃成万乘“壮汉”的,是齐国、楚国、晋国和秦国,这四个国家简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F4(晋国在战国时分裂为赵国、魏国和韩国),他们逐鹿中原,周朝王室和其他小国只能沦为陪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