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文创|“凉友”送风结“扇”缘

 louis6711 2019-05-26

文人墨客折扇轻摇,自有一派墨彩风流;豆蔻佳人以团扇障面,尽显娇羞小女儿情态;相声、评书艺人一扇在握,就能演绎一段才子佳人、金戈铁马的故事……

唐 挥扇仕女图(局部)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扇子,不仅可以拂暑挥尘,障面蔽日,更有艺术价值与审美趣味,当真是一件雅俗共赏的美物。

起源

障尘蔽日,威仪万千

扇子的历史被远溯至虞舜时代。

相传,最早的扇子称为“五明扇”,是虞舜所制。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中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扇子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一般由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彰显主人的地位与权威。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有实用价值的扇子品类多样,但在众多的扇子中,团扇与折扇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团扇

闺阁幽趣,合欢吉祥


曼月清游图册·其一(局部)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怨歌行》

团扇,又称“合欢扇”,在战国晚期到两汉开始流行,因形状多为圆形,团圆如月,暗合合欢吉祥之意,故名。又因其扇面以绢、罗、绫、纱等丝织物制成,盛行于宫廷,于是又有纨扇、罗扇、绢扇、宫扇等称。

扑萤为戏的娇憨少女,笑如银铃;深宫闺怨的伤感美人,眉尖若蹙;弄花熏衣的风情歌女,娇羞掩面;一把团扇点缀,遥远淡漠的诗意立刻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团扇,就这样与闺阁女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女子的代称。

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局部)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不过,团扇并非女子专利,文人雅士对它也钟爱有加,尤以宋人为最。宋代的《十八学士图》《听琴图》等画作中均有男子手执团扇的画面。

宋 赵佶 听琴图(局部)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在宋代日常生活中,团扇还有着特殊的功用——避免与熟人寒暄而作为“便面”使用,这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窥知一二。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宋人对扇面绘画极为热衷,宋徽宗就是个中翘楚。据邓椿《画继》卷十载:“政和间,(徽宗)每御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其间贵近,往往有求御宝者。”

宋 赵佶 枇杷山鸟图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团扇也是宋人喜闻乐见的吟咏题材。如司马光诗云:“玩之不替手,爱重心无穷”。苏轼也有“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之作。

团扇,已经成为宋代士人身份地位、审美趣味甚至是人格修养的象征,也是宋人生活中的一个文化符号。

故宫送扇来|宫廷御扇系列 

采用纸质印刷工艺制作而成,触感良好。扇柄仿真木纹效果,光滑细腻,便携好握。夏令之物,引来丝丝清凉。古朴雅致,亦是造型美观的艺术装饰品。

款式多样的宫廷御扇系列

故宫送扇来|千里江山·艺术团扇 

扇面采用工艺几近失传的“花罗”,提花纹样的设计源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缠枝牡丹纹花罗文物。

清 缠枝牡丹纹罗

花罗,是一种通过经线绞转与纬线交织,在织物表面形成纱孔的织物,质地细密、轻盈通透。真丝花罗以飘逸潇洒、典雅华贵为特色,最少要有二三十根经线相绞,采用半手工木机织造,每天一台木机只能织出5-6米左右,由于制造技艺复杂,殊为难得。

千里江山·艺术团扇

选用宋代山水画集大成者——《千里江山图》为扇面,配以传统的宋锦作为边饰,与轻柔的花罗面料相映成趣。

千里江山·艺术团扇

扇柄配以流苏点缀,灵动轻盈。扇柄与扇架皆为紫光檀材质,精工细作,质地细密,光泽温润。执扇轻摇,便有风雅古韵。

折扇

咫尺丹青,墨彩风流

清 禹之鼎 题扇图轴(局部)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

扫却人间炎暑,招回人间清凉。

 ——《咏撒扇》

若说团扇是女子的闺阁宠物,那折扇便是文人雅士的文化名片。

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因其用时撒开,收时折叠,故又称“撒扇”。折扇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文化名片,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清 竹股烫花素面折扇

清 蒋廷锡绘梅竹图康熙帝临米芾书折扇

画家笔墨点染,便成咫尺丹青;诗人吟诗联句,借以托物言志;便是普通的布衣书生,开合折扇,轻摇慢展,也有三分风流才子气度。试想,若没有这件怀袖雅物,文人的世界会少了多少幽趣与风情。

清 孝慎成皇后观莲图轴(局部)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关于折扇的缘起,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是于宋代开始流行,或说是日本传入,或说是高丽传入。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南齐时已有折扇了。《南齐书·刘祥传》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

清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其一(局部)

▲ 点击查看完整超清大图

折扇取代团扇成为主流,是在明清两代。据说,是因为受到永乐皇帝喜爱,常常赐赠给大臣,并影响到民间,因此得以迅速传播,直至风行社会。

明清文人大多袖怀折扇以示儒雅,藏扇、题扇、书扇互赠蔚然成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就对扇骨、扇面的材质、画面题材等有细致的论述,甚至还评论了扇坠的雅俗:“扇坠,夏月用伽楠、沉香为之,汉玉小玦及琥珀眼掠皆可,香串、缅茄之属断不可用。”

清 玉鱼莲坠

明清的画扇之风也丝毫不逊色于宋代,其时的书画大家都有扇面传世,如明代的“吴门四家”、清代的“扬州八怪”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是举世争赏的佳作。

明 沈周 江亭避暑图扇页

明 文徵明 兰花图扇页

明 唐寅 秋葵图扇页

明 仇英 兰亭图扇页

故宫送扇来|千里江山·艺术折扇 

   

千里江山·艺术折扇

头青竹经手工打磨精工细做出的扇骨,手感温润,与典雅的花罗面料相映成趣。贴心地配以花罗手工扇套,其内衬为真丝贡缎,方便携带之余更彰显华贵品味。

故宫送扇来|庐山白云图·艺术折扇

设计来源于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之一——王翚的山水代表作《庐山白云图》,以花罗为扇面材质,花罗的通透与水墨的氤氲完美结合。

庐山白云图·艺术折扇

故宫送扇来|丹青微风折扇

设计来源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书画大家王原祁作《湖湘山水图》卷。设计师取其绘画精髓,留其神韵,用简洁干练的线条将原画中的群山、溪水、山林浓缩于扇中。

扇身玲珑小巧,一把在手,即有微风萦绕,不仅可解夏日暑气,也能有一清雅小景相伴相随。

丹青微风折扇

以扇为饰

雅寄闲情

扇子,不仅是引风取凉的日用什物,更是讲究美的体验与人文精神的雅物。以扇为饰,如画意闲适,精致斑斓,自遣闲情,优雅动人。

故宫送扇来|宫尚·御扇吊坠

这一系列作品保留了传统扇形的神韵,采用现代设计手法,线条简洁流畅,弧度圆润自然。淡水珍珠巧妙嵌于扇柄,衬托佩戴者优雅动人的气质。

宫尚·御扇吊坠

👈🏻 滑动查看更多 👉🏻

故宫送扇来|锦“扇”添花系列

以故宫博物院藏“花戏蝶”团扇为设计灵感,取其芭蕉式扇面元素,填充故宫经典蓝色,设计成饰,将珍珠代替扇柄,增添大珠小珠错落的设计。耳环的不对称和多带设计,典雅之余更添时尚感。

锦“扇”添花

👈🏻 滑动查看更多 👉🏻

故宫送扇来|掌“扇”明珠系列

同样以故宫博物院藏“花戏蝶”团扇为设计灵感,点缀典雅的珍珠于其中作为点睛之笔,扇柄特设计为摇曳摆动型,风情中不失趣味。

掌“扇”明珠

👈🏻 滑动查看更多 👉🏻

故宫送扇来|海“扇”明月系列

以故宫博物院藏“云海金龙”团扇为设计灵感,取其红底与蓝色海浪元素,结合故宫经典红蓝两色,设计成饰,轻缀珍珠,将典雅与温润加以融合。

海“扇”明月

👈🏻 滑动查看更多 👉🏻

夏已至,快结“扇”缘

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进退自如,逍遥自在。团扇丝柔质韧,团团如月,刚柔并济,节庆祥和,深合古人智慧与风雅。

一扇在握,便有浮想万千:周瑜羽扇纶巾,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晴雯直率张扬,撕尽名扇只为一笑;桃花扇血桃点点,儿女情长中更有家国情怀;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演绎一场别开生面的斗智斗勇……

夏已至,快请“凉友”,

共同演绎你们的精彩故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