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们形容一些事物不可能出现,往往会说“像黑色的天鹅一样”。在当时欧洲人的概念里,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黑色的天鹅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其实也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那时候欧洲人的眼光还仅仅局限于北半球,对于更加广阔的世界并无多少了解,而北半球的天鹅,恰好无一例外地都是白色。 疣鼻天鹅。图片:pixabay 然而在17世纪的初期,随着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壮大,人们的船帆迅速飘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更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见识,人们惊异地发现,在南半球还存在着一片盛产神奇物种的大陆,它就是澳洲大陆。在这片大陆上,航海者见到了“不可能存在的”东西:黑天鹅(Cygnus atratus)。 “看什么看,没见过黑美人吗?”(犀利的眼神)图片:pixabay 前所未见,惊世骇俗 黑天鹅的发现使得欧洲人千百年以来的思维定式一朝崩塌,“像黑天鹅一样不可能”这句话反而成了不可能。直到现在,人们都常用“黑天鹅”指代意料之外而又影响巨大的事。 但黑天鹅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虽然颠覆了欧洲人传统的认知,黑天鹅并没有太多独特的地方。在欧洲以外的世界,人们对于天鹅的印象,并不如早期欧洲那般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黑天鹅甚至还比白天鹅更常见。 1806到1807年,动物学家肖(George Shaw)提交给英国皇家研究所(Royal Institution)的澳洲动物资料,其中有黑天鹅的图画。图片: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1世纪的人已经无法想象,古人对于黑天鹅的惊诧。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黑天鹅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了喜闻乐见的观赏鸟。黑天鹅属于鸭科天鹅属(Cygnus),属名来源于希腊语的kuknos,是一位变成天鹅的王子的名字。而黑天鹅的种本名 atratus 来自于拉丁文的 atrata,意为黑衣、丧服,形容黑天鹅的黑色羽毛。 黑天鹅分布于澳洲和新西兰,是澳洲界独有的物种,尽管黑天鹅几乎与澳洲大陆同时发现,但它的命名却不是很早。黑天鹅是由鸟类学家莱瑟姆(John Latham)于1790年命名的,当时天鹅属还没有建立,黑天鹅竟被归入了鸭属(Anas),跟鸭子为伍。13年后,天鹅属姗姗来迟,黑天鹅才获得了今天的学名。 “与鸭子为伍,太伤自尊。”图片:pixabay 丰肥壮丽,深得人心 作为一个只有6种的小属,天鹅属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所有成员都有相似的体态:头部相对身体显得很小,修长而弯曲的脖颈,丰肥笨重的身体和粗短的脚,看上去十分不协调。 这样的身体结构显然不是为了走路而设计,天鹅在陆地上行走显得缓慢而笨拙,可一旦进入水中,天鹅便成为了优雅的泳者,肥硕的身躯浮在水面上也变得淡定从容,脖子弯成优美的弧形,永远是一副不疾不徐的样子,不似野鸭慵懒,也不同鸬鹚忙乱。这般优雅的泳姿也使得天鹅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高贵典雅的印象,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以天鹅为主角的艺术作品,如经典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 比起白天鹅,黑天鹅在同样的优雅之外,更带有一些异域风情,使它成为了闻名世界的观赏鸟类。黑天鹅有着珊瑚红色的嘴喙,在嘴的前部有一条白色的宽带,嘴尖则是粉红色的,和鸭科大部分鸟类比起来,黑天鹅的嘴更加立体,而非扁平的匙状。 黑天鹅红色的喙上有白色的条带。图片:pixabay 黑天鹅的黑色并不深沉,而是接近于烟熏的暗灰黑色,每一片羽毛都有着浅灰色的边缘,在阳光照射下如同水面的粼粼波光,这种丰富的层次感是白天鹅所不具备的。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黑天鹅其实不是全黑。它的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都是白色,只不过在翅膀收拢的时候,白色被隐藏起来,使它看上去通体纯黑。黑天鹅的脚灰色,短而粗壮,趾间有发达的蹼用以划水。不过它很少上岸,脚比较难见到。 梳理羽毛的黑天鹅露出白色的飞羽。图片:pixabay 无惧缺陷,繁荣生长 黑天鹅体长110~140厘米,翼展160~200厘米,体重3.7~8.7千克,在会飞的鸟类中是相当巨大的,在天鹅属里却是比较小的。按照自身比例来看,黑天鹅的脖子是所有鸟类里最长的,拥有多达25枚颈椎,然而它的脖子并不灵活,只能做出伸直和弯曲成弧形两种动作。 由于太过笨重,黑天鹅的起飞格外困难,它不能原地起飞,要在水面上助跑40~50米,才能达到起飞所需的速度。因此在太过狭窄的水体里,黑天鹅是无法飞走的。一旦进入空中,黑天鹅便可以飞得很高很远,它们的翅膀能够提供强大的飞行动力,以至于空气流过羽毛的时候会发出响亮的哨声。不过,黑天鹅的飞行缺乏灵活性,这也是所有天鹅的共性。黑天鹅的转弯和降落都极其笨拙,降落的时候几乎像丢炸弹一样,“砸”进水里。 胖子起飞必须经过长距离的助跑。图片:Karora / wikimedia 黑天鹅大多数时候是素食者,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它们不善潜水,作为补偿,细长的脖子可以深入水下,取食植物根茎。 黑天鹅不像其他天鹅那样,需要占有大片的领地,它们会聚集在一起营巢,每一对黑天鹅只占据小片区域。它们也没有很强的攻击性,发生了“领土争端”,往往只会张开翅膀虚张声势。有时两只雄黑天鹅会在领地边缘摆出一种特殊的姿势,头和胸靠近对方,颈部弯曲,组成一个心形。这其实是黑天鹅划定领域范围的动作(日历娘:不过,两个大汉在一起“比心”,还是有点奇怪)。 黑天鹅的脖子弯成美丽的心形。图片:pixabay 黑天鹅比其他的天鹅更沉默,只有繁殖期才会比较频繁地鸣叫,雄性和雌性“确立关系”的时候会发出“二重唱”。对繁殖它们要求简单,少见华而不实的求偶仪式。 父母爱娃,也会心大 黑天鹅对于繁殖的要求比其他天鹅宽松,野生黑天鹅只要条件合适,全年都能繁殖。对于巢址的选择,黑天鹅也“不拘一格”,有些鸟巢位于岸边,有些在植物上面,有些甚至直接搭建在水中,固定在伸出水面的植物上。搭在水上的巢,很多都是不牢靠的,即使巢脱离植物漂起来,尽责的父母仍然会继续孵化。 孵卵的黑天鹅。图片:pixabay 黑天鹅每窝产卵5~6枚,孵化期长达36天,雌雄两性都会参与孵化,一般雄性在白天而雌性在夜间。雌雄黑天鹅都是负责的父母,对于巢穴的保护尽心尽力,当遇到威胁的时候会顽强反击。幼雏为早成鸟,出壳后即可行走和游泳。 当两个黑天鹅家庭相遇后,会出现一种好笑又令人同情的现象:两家的幼鸟混在一起,难以分离,最后一对爸妈丢掉了自己全部的孩子,所有的幼鸟都跟着另一对爸妈走掉。这样的混合群体相当常见,最多可以超过40只幼鸟。 带着“丑小鸭”般雏鸟的黑天鹅。图片:pixabay 黑天鹅的天敌不多,白腹海雕(Haliaeetus leucogaster)、泽鹞(Circus approximans)、澳洲鸦(Corvus orru)等,会对卵和幼雏造成一定危害,但成年黑天鹅几乎不会被捕食。 平安顺遂,遍地开花 黑天鹅体态优美,颜色独特,又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广泛受到人们喜爱。而且,此种天鹅的饲养繁殖实在是太容易了,一堆菜叶一把谷子就能够养得很好,所以它们被引入到全世界作为观赏鸟类。黑天鹅也不负众望,在世界各地的广场、公园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逃逸的黑天鹅形成的归化种群。还好,黑天鹅没有强大到变成入侵物种,在引进的地方,它们依旧是无害的。 在其原产地澳洲,黑天鹅也没有受到任何严重的生存威胁,繁荣兴盛,因此目前被评为无危(LC)等级。 ![]() 人工饲养的天鹅与鸭子生活在一起。图片:pixabay 黑天鹅的亲戚们 在我国自然分布有四种天鹅:大天鹅,小天鹅(C. columbianus),疣鼻天鹅(C. olor)和黑嘴天鹅(C. buccinator),它们都是白色的。前三种天鹅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个人一般不能私自养殖。黑嘴天鹅主要分布于北美地区,只是近年来在国内才有迷鸟的记录。 大天鹅 特征是喙上的黄色斑块面积较大,黄斑的尖端向前延伸,超过了鼻孔。图片:Keven Law / wikimedia commons ![]() 小天鹅 喙上的黄色斑块较小,黄斑的尖端超不过鼻孔的位置。图片:shizhao / wikimedia commons ![]() 黑嘴天鹅 全黑色的喙。图片:pixabay 南美还有一种天鹅,奇特的黑颈天鹅(C. melancoryphus)。它的头颈都是黑色,眼周有白色线纹,而身体则是白色,看起来黑白分明,嘴基还有红色的肉瘤。它是天鹅属中最小的一种,只有黑天鹅的2/3大小。与黑天鹅一样,黑颈天鹅也被引入各地作为观赏鸟,但因其养殖相对困难,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它的引进没有黑天鹅那么普遍。 ![]() 黑颈天鹅 外观非常独特,是唯一黑颈白身的天鹅。图片:pixabay 南美还有一种名为扁嘴天鹅(Coscoroba coscoroba)的水禽,它全身白色,只有翼尖黑色,嘴和脚均为淡红色。其实它虽名为天鹅,却与天鹅属无关,它最近的亲戚是澳洲的蜡嘴雁(Cereopsis novaehollandiae)。 扁嘴天鹅 体型较小,脖子短,比起天鹅它其实更像雁。图片:John Proctor / wikimedia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146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912108944。 鸭科的鸭子鹅子们 日历娘の炫耀时间 昨天,物种日历办了一场《哥斯拉2:怪兽之王》的提前点映场观影会,带着大家一起美滋滋地围观了一场超级精彩的巨兽之战! 大家都早早到现场排起了大长队领票,除了收到了日历娘为大家准备的惊喜小礼物,还邂逅了真实的巨兽哥斯拉! 抽中票到场的盆友们纷纷表示:电影超好看,日历娘超棒棒,这波值了! 👇现场图在此,可以点开看大图哟~👇 ![]() 我知道没能去到现场的盆友们早就🍋🍋🍋✖100,别着急,下一场观影会悄咪咪筹备着呢~跟着物种日历,看好看的电影,认识神奇物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