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问读到这篇文章的女生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穷吗? 相信回答大部分会是这样的:穷啊!刚买了最新色号的口红,接下来要吃土了,我就是贫穷女孩本孩。 我们这些天天哭穷喊穷的女孩,或是对高档奢侈品求而不得的苦闷,或仅仅是自嘲。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正的贫穷。贫穷二字是一座沉重寒冷的冰山,它真的能够压垮人的意志和脊梁。 如今消费全面升级,在我们“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时候,是否也看到挣扎在财富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我们是否能够想象,对于女性来说,十五六岁到二十五六岁,这段应是人生最为耀眼的一段时光,有些女性正深陷贫困的泥潭,经历着我们“看不见的贫困”。 在如今21世纪,在这个男女平等成为热题,女权力量崛起的当下,针对女性的不公体系是否真正崩塌?女性是否正在脱离以往艰难谋生的生活方式?她们肩上沉重的担子是否已经卸下?我们是否真的认为,这场女性战役取得了胜利? 隐形的贫困 2014年初,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了两部纪录片,《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和《调查报告:女性的贫困 “新型连锁”的冲击》,聚焦日本的女性贫困现象,披露其触目惊心的生活状态,引起轰动。 而《女性贫困》,就是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对应这两部纪录片出版的纪实文学。 书里的故事令人惊讶,看完其实我感到非常无力,作为一名女性,是要多么步步小心,才有可能过好这一生。 书中打破人们认知的是,那些深陷贫困的女性不仅包括印象中低学历的街头太妹,或是被当作廉价劳动力随意压榨的女工人,也有很多本应拥有体面生活的年轻女性,她们或是幼师、学校里的高材生、外企白领、拥有营养师资格证的女性。 她们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一直被认为是与“贫困”最不沾边的存在,就如同粉饰太平的社会假象,但追随她们的生活轨迹,就会发现她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她们深陷贫困,疲于奔命。 友美:我的底线是能过上普通家庭的生活。 夏木:我没有闲情去歌颂爱与和平,只能工作、工作再工作,拼命挣钱。 吉吉:能活到三十岁就知足了。 小爱:本科毕业又如何?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 今年二十四岁的小爱完全是靠助学金贷款福祉协议会贷款来支付大学学费的,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还要靠自己打几份零工来维持。在整个大学期间,她不断地在兼职当中度过,每天没有一刻停歇。 她以为毕业之后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是事实却往往难如人所愿,毕业之后她找了一份她热爱的旅游景点资讯观光的工作,但是薪资却完全无法支付她的生活费用。 去掉房租水电,每月还要给家里寄去一部分,剩下的钱还掉每月3万日元的助学贷款之后,小爱只能靠冰咖啡度日。在这样熬了两年之后,小爱不得不辞职寻找其他的工作,在寻找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各种开销并不会停,小爱又回到了当初的居酒屋当服务员,“都大学毕业了,我这是在干什么呀!本应该是以客人的身份来这里的。”小爱心里想。 也不是没想过结婚,可是还完贷款自己都四十五岁了。而且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折合人民币35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小爱完全都没有想过,上完大学之后她面对的会是这样的场景:“高中要是知道未来是这样的,当初就不会选择上大学了” (来源于网络) 日本女性这样的生活是自小就开始的。 女孩子们懂事后要帮母亲打理家务、照顾幼小的弟妹,上了高中后做便利店或咖啡店的工作以补贴家用以及自己的生活费。 她们若想翻越阶层的跨栏,挣脱贫困的枷锁,就要努力考上大学。但考上大学后沉重的经济负担又将她们压到喘不过气,日本的助学金大多是助学贷款,贫穷家庭的孩子毕业后就相当于负债五六百万日元,如果无法找到高薪的工作,还完贷款就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对于她们来说,想要摆脱贫困,谈何容易。 单身母亲与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 或许我停下来,就再也不想动了。我觉得如果要是停下来喘一口气,就会什么都不想干了,会一直躺下去起不来,一蹶不振。因此我不会回娘家。也许是我害怕放松精神。一放松,那根紧绷的弦就会断掉。那样的话,我就再也没有力气奋争下去了。 ——单身母亲的艰辛 “社会机器中一个齿轮的变化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贫困。”无论是丈夫意外去世、还是逃离家暴、又或者是意外怀孕,这些女性的贫困都是从成为单亲母亲的那一刻开始的。 贫困的背后,是日本极为普遍的全职太太现象。离婚后的全职太太失去了丈夫与家庭的庇护,加之因缺少职场经验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就这么滑入了贫困的泥沼。 更为可怕的是,单身母亲就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开始,每天奔波于赚钱的母亲给予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微乎其微,甚至有些母亲视孩子为耻。 “要是问我有没有做母亲的欲望,我可以坦白地说,没有。” “肚子里的孩子动一下都觉得恶心。” 经济状况不稳定家庭里的孩子们正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里,在它背后就是贫困的固化。 ——看不见的贫困 “父母因素导致的不安定家庭环境,正在对孩子们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包括父母因离婚和未婚而成为单亲、年轻而没有经济来源、无业或者仅是临时工等情况。每当发生儿童被虐身亡的事件,新闻就会大肆报道事件的惨状,网络上则骂声一片,说孩子的母亲是“魔鬼”、“灭绝人性”。虽然谴责加害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它当作是个别人因为自身的原因而酿成的惨剧的话,就不能防止类似的惨剧发生,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摘自书中)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书中引人注意的是,其中公开展露出日本不少基层女性将卖春店视为安全网。 离婚后背负着巨大经济压力又无法找到正式工作的单身母亲们,竟选择从事这样的行业。 政府不是没有针对单亲家庭的福利制度,但其工作程序和手续办理繁琐复杂,于是竟将单身母亲们推向风月场所。 而她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智都是难以健全发展的,不论是对孩子还是母亲自身,这都无疑是一场循环的噩梦。 性产业形成了一个非常密实的安全网,从工作、住宅到患病儿童的托管无所不及。公共部门能提供如此周全的服务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可以说是社会保障的溃败,事实是性产业接手了社会保障的功能,在支撑她们。 这样的现象是令人费解的,就业、育儿援助和居住一条龙服务的“性派遣公司”竟代替公共部门成为贫困女性的救命稻草。 日本社会对于色情服务行业心理底线究竟在何处?这已不是个人选择,而应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严肃发问。 贫困的尽头 这些女性的贫困,也许会伴随她们的一生,她们的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是教育上的,观念上的,同时是感情和自尊上的。 那些被家庭绑架的全职妇女,在离开家庭后又被封闭在贫困的社会。 这些无奈的源头究竟是什么?是职场的性别歧视,是社会的男女观念天平的倾斜,是男权社会的压迫,是女性自身的软弱与不自爱? 贫穷是否注定烙印在她们的身上,贫穷是否真的是原罪。 社会体制的缺陷非一朝之功可以填补,贫穷的社会现状还看不到尽头,前方仍是荆棘,我们还有长而艰难的路要走。 想对女孩子们说的是,永远也不要依附于人,永远不可停止学习和工作,要拥有正确的女性自我认知和价值观,这世上唯一可以永久的牢牢握在手中的,只有因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和价值而换来的尊重和铭记。 作者:r=a(1-sin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