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不起,我是闸北人!

 zzpyh 2019-05-26



茅盾、蔡元培、郑振铎、叶圣陶

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文化大家

都曾先后在这里居住

可两场战争,让闸北95%建筑夷为平地

30多年的建设一朝倾覆

战火的烟灰甚至飘到对岸的静安


从此,闸北成了灾民聚居的棚户区

很长一段时间

上海父母一听到自家女儿儿子

恋爱对象是闸北区的,基本就告吹了!

闸北区表示不服,哇地哭出声



可闸北,真的有那么不好吗?

当人间再无闸北区

住在这里的人,却仍然能记得

当年落魄闸北的点滴记忆

这里,有着上海百年的沧海桑田


--如果你问我来自哪里?

--对不起,我就是闸北人!


曾经在弄堂的日子,外人看虽苦,但却藏了我们大半辈子记忆,多少人生的温情时刻,都在这些棚户弄堂发生。


做饭时,家家户户都要在里弄过道生炉子,烟熏火燎。饭出锅后,很多人喜欢在外面摆小桌,把饭菜端出来,有邻居碰见总要招呼尝上几口。谁家能做一顿红烧肉,绝对称得上大菜了。


那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公用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慢慢就亲的像家人。一起在公共水龙头洗衣服,一起去老虎灶打水,一起去隔壁扔垃圾。


老底子没汰衣裳机,洗完的床单被罩,要三个人一起拧,再挂在竹竿上,仿佛万国旗一般绚烂。


万一有生活物品短缺,找邻居借个急,也很容易,没有人因而抱怨,大家乐观而实在。


没事时,阿拉或坐或站在门口嘎讪胡,或溜鸟、散步、下棋,没有太多外来人口,也不用担心治安问题。


一到夏天,上海又潮又热,没有空调的年代,共和新路上的新新百货,是所有人都想去的“避暑圣地”。


不夜城手机批发市场里,有花式电子产品,手机奢侈的年代,这里总能淘到宝贝。


别称cheap路的七浦路,到现在都是知名的服装批发市场,一到换季,小姐妹就忙拉我逛七浦路。


闸北人最爱去的“淘旧货乐园”——虬江路市场,如今也整改拆迁了,曾经在这里走一圈,大到电视机,小到钢丝球都能轻易淘到。


青云路是上海有名的眼镜批发城,记得上高中时开始近视,却老不愿意戴眼镜了。


闸北小囡的相册集里,应该都有和闸北公园“大茶壶”的合照吧!虽然闸北并入静安,但闸北公园可没有改名换姓。


芷江西路上的星火电影院,至今仍在,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就在这里。


记忆中的老牌电影院,还有沪北电影院,现在有可容纳600人观看的影厅,走进仍有年代感。


1999年落成的上海马戏城,有“中国马戏第一城”之城,金灿灿的建筑一建起,就成为闸北新地标。


四行仓库,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死守敌军,最终成功突围的故事,令人振奋。如今这里翻修为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但弹孔依然鲜明地保留在墙壁上,让上海人永不忘前辈洒下的血泪。


闸北实验小学,是闸北区老牌小学了,1993年就已创立,自闸北并入静安后,闸北区实验小学,也改名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从前的闸北区实验中学,一晃也变成了静安区实验中学,儿时的回忆慢慢流逝。


当年上海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了很多人的学前启蒙老师,如今它早已化身为市北职业高级中学。


出了名晚放学的彭浦中学,当年可让很多学生牙痒痒呢,记得我也被留下过。


闸北的商务印书馆,是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出版机构,泰戈尔都曾在这里演讲,不论何时,它都是上海人的骄傲。


东方图书馆,藏书量超级丰富,还有很多绝本,小时候学霸们都喜欢来这看书。


钟书书店、市北书店、书刊交易市场,也是学生经常买资料的地方,有的还租光盘卖彩票,如今不少店家早已关门。

老闸北中环沿线,都是依次排开的老厂房,多少闸北人一家人都靠他们养家糊口。


曾叱咤整个上海的凤凰牌自行车,正是上海自行车四厂生产的,当年能拥有这一辆单车,可是很自豪的事情。


福新面粉厂,是大名鼎鼎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创办的,也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机制面粉厂了。


还有上海华通开关厂,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鼓风机厂,上海造纸机械总厂,彭浦机器厂,小辰光时,你的爸爸或许就在这里工作。


当时上海新客站(现上海火车站旧址)刚建成时,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火车站,很多人都被它的宽敞明亮吸引。而且,在80年代新客站就有了电梯空调,成为上海人走出市外的首要交通。


沪宁铁路上海火车站(老北站)如今很多人已经忘记,只有老上海人还能模糊记起,早在1908年它就被启用,仅存78年,却在最初货运上发挥了超大作用。


共和新路旱桥,曾经直通彭浦工业区、市北工业新区、铁路货运北郊站、彭浦新村及宝山钢铁总厂,阿拉上班就靠走这条路,不过在1995年建南北高架时共和新路旱桥被拆除。


已经落幕的彭浦夜市,曾经是上海美食狂欢胜地,巧玲炸鸡、谧蜜甜品、彭浦第一炸,在夜晚隐隐勾人食欲,吃货们来要扶墙出,可惜如今都市霓虹深处,再难找到这样的市井味道。


中华新路的夜宵摊,也有闸北人无法忘却的味觉记忆,晚上8点左右夜市刚开时,远远就能闻到食物香味。


还有一家超有名的天府牛肉面店,做饭一流,从前经常吃,现在吃不到却总贪恋那一口香气。


阿麟馄饨,有着地道的上海咪道,加了猪油膏和紫菜榨菜的汤头,别提多鲜,每次去吃一碗还要带一碗走。


普善路的王阿姨豆浆油条店,现在依然开张,豆浆、油条、糍饭、蛋饼…你想吃的老底子上海早餐,这里都有!


想一想

闸北区从地图上消失

也有三年多了

正如一位媒体人对闸北告别时所说的话


“老闸北,就像保鲜一样把我的青少年时代速冻在那里。闸北作为一个符号对人是有影响的,他名字改了,其实我们心中的闸北还在。”


一直生活在这里的闸北人

可能偶尔也会“吐槽”自己家乡

但走出去再看,还是闸北最亲切

还是310108的身份证看着顺眼

闸北,不管你过去多落魄、未来多繁华

都始终在我心中

关于闸北的记忆,你忘得了吗?

“在看让更多人知道从前的闸北吧


转载自:这里是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