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蔡襄不得不说的话 张晓林 想去揭开一个谜 我写《书法菩提·蔡襄帝京翰墨逸事》,是想去揭开一个萦绕在我心头多年的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书法界对“宋四家”有了疑惑,认为“苏黄米蔡”之“蔡”本不是蔡襄 ,而是蔡京,因为蔡襄的排名不应该是最后一个,他的年龄最大。让蔡襄取代蔡京,是蔡京人品有问题,做了奸臣。中国历来有论艺品先论人品之说,所以,蔡襄捡了个大便宜,得以流芳百世。 持有这种观点,也不能说完全是臆造和空穴来风。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几乎是两个时代的人,蔡襄无疑是他们的前辈。蔡襄与苏轼,因为欧阳修的关系,也许见过几面,但历史上或者笔记中没有记载,与黄庭坚、米芾铁定是没有任何的交往。苏轼称蔡襄“书法本朝第一”,也是继承了他老师欧阳修的观点,欧阳修就曾说蔡襄书法是“本朝第一”,应该主盟天下书坛。而蔡京,却与“苏黄米”是同时代的人,把同时代的几个人归入一个团体,是再合理不过了,譬如“江淮八艳”之类。 但是,我读了《全宋笔记》之后,认为这种逻辑放在“宋四家”身上行不通。一种书风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萌芽、发展及成熟,有倡导者、推动者、响应者。北宋尚意书风的萌芽应该从宋绶、欧阳修、蔡襄开始 。欧阳修是尚意书风理论的奠基者,蔡襄则是书法实践的先行者。苏轼来到帝京,成了其中的关键人物,他兼具欧阳修、蔡襄二者之长,又影响了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书法尚意之风才愈刮愈大。 至此,我想揭开的谜底也就有了答案。 回到宋朝写蔡襄 写蔡襄,得回到宋朝。 我对宋朝情有独钟。对我来说,最恐惧的事情无过于打球,好像我从来没有摸过球,尤其是足球、篮球,却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叫“在宋朝蹴鞠”。就像齐白石作诗不行,却说自己诗是第一一样。 回到宋朝,看蔡襄在1000年前是如何生活的,对宋朝的生活方式力图了然于胸,这可以说是在追求生活的真实,不能简单地拿今天的生活方式去套在宋人的身上。写哪个朝代的小说,就要把那个朝代生活的真实写出来。 很自然,宋朝的生活无法亲身去体验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间接地去体验,多读宋人的著述。在写蔡襄的这一年里,我每天都要读《全宋笔记》,《全宋笔记》就是一部宋朝的生活史。宋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这套书里全有。譬如,欧阳修来东京赶考,喜欢住澡堂,宋朝的时候把澡堂叫做浴室,门口都要挂一把大铁壶。就好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封的修车铺前都要挂一个破轮胎一样,算是一个幌子。这些,《全宋笔记》都有,宋人记录的自然是宋人的生活了。 当然,要读得进去,还要读得出来,不能食古不化。所以说,回到宋朝去写蔡襄,蔡襄自然就是宋朝的蔡襄了,宋朝的蔡襄,才是真实的蔡襄。 用宋代笔记的笔法来叙述 诗人秋水在飞驰的火车上读了《书法菩提·蔡襄帝京翰墨逸事》的部分章节,即发来微信,说有宋人笔记的味道。我颇为吃惊,秋水可谓是善读书者。 秋水还说,这样的笔法文化气息浓郁,别开生面,拍成电视剧也一定与北宋尚文的精神一致。这段话使我很受鼓励,增加了几许自信。 当下的小说,我以一个编辑的眼光去看,西化得厉害,毫无节制,任意挥洒和浪费,浪费纸张,浪费别人的时间,等等。其实,中国古典著述中的语言很美,譬如元散曲,倘若一个人认真读读关汉卿、王实甫的作品,肯定会深感羞愧。 我是读了范成大的笔记后,才决定用宋笔记的笔法去写这部小说的。范成大笔记的语言平白、简朴、惜墨如金,白开水一般,却又令人回味无穷。我曾尝试更换他文中的某个字词,立即感到意味全无,真的是一个字都动不得,这是何等的语言功夫? 宋代笔记的叙述方式,天马行空却又不离主旨,不枝不蔓却又信息量奇大,这种叙述我认为当今已经失传,读当代的作品,已经读不到这种叙述的影子和味道,为什么这种优秀的传统叙事方式被完全抛弃了呢?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用宋笔记的笔法去写这部小说,只是初步的尝试,自然会显得幼稚和不成熟,但我会继续下去。 说明几种关系 写《书法菩提·蔡襄帝京翰墨逸事》,因有一个“帝京”在,自然离不开北宋政坛。蔡襄大半生宦海沉浮。如果只写蔡襄的书法,显然无所附丽,亦无法着笔,何况在那个时代,书法只是小技末节,是仕途的寄生物。同时,它也是在蔡襄仕途的升降中成熟起来的。在蔡襄这里,书法与仕途是融为一体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去写,显然违背时代,违背生活的真实。 当然,还有一种现象不能忽略,北宋时期礼教是仕途的符号。当礼教与书法产生矛盾时,蔡襄选择的是礼教而不是书法,故有蔡襄拒绝为温成皇后书写墓志铭一节。 客观地说,蔡襄初到帝京时,对于书法是颇下过一番功夫的,从而完成了书法“技”的积累,这为他进入书法“道”的层面奠定了基础,最终使他认识到,在人的生存乃至生命面前,书法是苍白的,是无力的。 中年后的蔡襄,思考最多的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书法了。他著《荔枝谱》是他这一思考的结晶,也正是蔡襄的人生境界达到了这一高度,他的书法才有了更宽博的价值,才为尚意书风作了最好的注脚。蔡襄还告诉我们,母亲是永恒的,亲情是永恒的,艺术和仕途都不能以牺牲他们为代价。这也是书法的道,蔡襄参透了这一点。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书法菩提·蔡襄帝京翰墨逸事》只是一部小说,不要把它当作历史去读,更不要把它等同于学术,它是一本小说,关注的只是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