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

 Hua222ek6zgxnh 2019-05-26
温胆汤
16-01-18 清茶清清 关注献花(0) 收藏
  1. 温胆汤与痰饮
传统理论认为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类
型,中医学对“ 痰"的认识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形成病因包括外感六淫,或七情六淫,或饮食不节,或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调等凡是能引起津液代谢的致病因素。
外伤感染后脓性分泌物应属于痰,但言其与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似乎牵强。所以有
形之痰饮皆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引起值得商榷。无形之痰饮也不一定全因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痰饮本意有水液,但到了后来有很多推测在里面,许多并不和水液代谢有关。一方面强调有无形之痰饮,另一方面强调痰饮是病理产物,这两者似乎有些矛盾。因以唯物主义观点讲,产物肯定有形。其实我们可以推测,之所以说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就是强调痰饮是病态表现,而且还强调痰对人体有后续的不良影响,至于痰饮到底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以什么形式存在则往往不能确定。用“ 水液代谢障碍’ ’ 、“ 病理’ ’ “ 产物"等现代语言表述的痰证概念,有些让人费解,不利于大家对中医痰饮病的学习和理解。
痰饮的特点有: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而变化多
端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对痰饮病的定义,即具有气血阻滞、水液代谢异常、心神蒙蔽、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病症往往为痰证。如果这些特点都具有,这肯定是标准的痰饮证,如果这些特点不全部出现,也有些是痰饮病,如有时仅仅根据昏迷或病症变化多端就判断为痰饮证。
综上分析,痰饮出现表示人体处于不正常状态,水液代谢异常对于判断痰饮病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但临床上往往根据患者是否有气血阻滞、水液代谢异常、心神蒙蔽、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等特点,来判断其是否患痰饮病。
温胆汤可以治疗许多截然对立的症状或疾病,如便秘与腹泻、苔滑与苔燥、体胖与
体瘦、苔腻与苔薄等。这些看似矛盾的病症为何用温胆汤均可以治疗呢?最常见医家以温胆汤擅长治疗痰饮病来解释。
《金匮要略》言“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这是治疗广义痰饮病的总原则。温药和之,即是振奋脾胃阳气,使阳旺饮消,在温补的同时,佐以调理气机,使邪有去路。这种治疗方法,当以调补为主、祛邪为辅,治病求本,以振奋脾胃运化机能为主要目标,药性比较柔和。
既然温胆汤为治疗痰饮病最有代表性的方剂之一,理应符合“ 温药和之"的立方原
则。从其方药上分析,也正可理气和胃,温运中阳。此方治疗痰饮,多靠脾胃运化,不像直接用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利水。痰饮病,大抵可分为津液无以化生,或体内津液分布不均两种类型。温胆汤治疗痰饮病之津液无以化生,则可以促进脾胃运化,继而津液生成输布;治疗痰饮病之津液分布不均,则运化消除痰饮。所以不可简单地说温胆汤为化痰饮之剂。正因此方能令身体器官机能恢复,所以才产生生物体所具有的双向调节功能,这就是中医往往能够达到某些“ 奇特” 效果的原因,也正体现了治病求本
的中医思维。辩证的讲,矛盾的存在肯定有其道理,我们不应只看到矛盾的每一部分,更应寻找产生矛盾的原因。
需要指出,胃偏向于对饮食的腐熟吸收,脾则涉及到饮食吸收后的再分配甚至机体整体代谢,胃强调有形,脾强调无形。脾主运化不仅仅是针对饮食,其也包括身体自我康复能力,如对有形之痰( 如坏死组织) 的吸收代谢。
①半夏小议
在《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部医书中,治疗足少阳经证的方剂中,如《集验》温胆汤、《三因》温胆汤、千里流水汤方与泻胆汤,四方中只有半夏均出现,可推测半夏为温胆汤之君药,是足少阳经药。
《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有“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的条文,一般解释为,此处木火内郁,进而影响燥热气盛,津气受伤,所以去半夏辛燥,加入人参、瓜蒌根甘苦凉润,以清热生津。另有医家指出血证、口渴、自汗禁用半夏。口渴者、自汗者、血证者真的不能用半夏?
本研究古代医案部分口渴症状占7.6%( 包括口渴、口渴不欲饮) ,这些口渴多出现于呕吐、腹泻、发汗、用下药引起津液丢失的情况下,另外也有因痰饮阻隔津不上承而口渴者。可见如上口渴和自汗之人服用温胆汤,不仅没有副反应,而且症状有所好转。同样在产后血虚及崩漏后血虚,都有用温胆汤治疗者。
《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由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组成,临床上可以治疗肺胃阴虚、虚气上逆表现出的口渴,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等症状。《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组成,可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临床上治疗温病、伤寒、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表现出的心胸烦闷,身热多汗,口干喜饮,气逆欲呕,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等症状。另外,竹叶石膏汤有时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口渴属胃热阴伤者。《金匮要略》温经汤,由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芍药二两、川芎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牡丹皮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组成,可以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表现出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等症状。可见,口渴、汗出、血证均有用半夏者。且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半夏用量达半升或一升,可谓量大。这一点其实古代医家早有分析。李世珍在《本草纲目· 草部第十
七卷》中讲:“ 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汪昂在《医方集解· 润燥之剂第十三》中言:“ 半夏亦脾胃药,能燥能润,以能行水故燥,以味辛故润也;仲景治咽痛不眠,皆屡用之,今人率以为燥而疑之,则误矣。
半夏为温性无疑,《伤寒论》为中医之经典,且诸家多次提及,不可不重视。但具体如何运用半夏,一要看病情,如湿热或暑湿之口渴,或痰饮气滞津不上承之口渴,当可以用半夏调理气机、化痰饮,从而改善口渴症状;二要看用药配伍,热性口渴可以加竹叶、黄连、栀子、石膏等,胃阴不足可以加粳米、麦门冬等,气阴两虚可以用人参、五味子等,血虚加当归、芍药、川芎等。上面举的三首方剂半夏用量虽大,但组方中麦门冬量更大,且有其他药物相伍,值得学习。综上,如果不重视前人有关半夏禁忌的提示,临床上可能会出现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半夏。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的研究更加细致、更加精确,这不是简单的提示或总结能代替的。
关于半夏的制法。生半夏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误食生半夏引起中毒者,表现
症状主要为口腔和咽喉部粘膜的烧灼感、恶心等胃部不适、胸前压迫感。这些症状轻可以自己恢复,如果重可以服用生姜。从临床上看,如煎煮达到一定时间,不会发生此副反应。在处方中选用生半夏,用量l O ~40g之间,水沸后只要文火再煎30分钟,未见有不良反应者。
半夏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没有交代制法。《外台秘要》中交代半夏要洗,当为水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交代要“ 汤洗‘’,目的是去滑。从上面可以看到,温胆汤中半夏最初都用生半夏,不必炮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数十首汤剂中含有半夏,治疗疾病较为广泛。其中半夏或者直接入汤剂,或者水洗后入汤剂,表明均为生半夏入药。
半夏的剂量最多达到两升,相当于现代剂量40~500g之间。而这些方剂中有十余首不与姜配伍,可见姜的运用主要还是着眼于辨证治疗,不能用制约半夏毒性所能解释。从反面讲,生半夏入煎剂,是相当安全的。
半夏后逐渐有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用法,加工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制约半夏的毒性,二是改变半夏药性和功效。清半夏以燥湿化痰为主;姜半夏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法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竹沥半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半夏曲化湿健脾,消食止泻。客观上讲,半夏的各种制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
2. 温胆汤方证的鉴别
如何区别选用功效相近的方剂,对提高疗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对温胆汤类似
方进行简要的鉴别。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由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组成,功能和胃止呕,引水下行,可治疗停饮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心悸、眩晕等症。本方较温胆汤来讲,药味少而功效专,主要在于祛邪,临床上单味药用量宜大。
橘皮竹茹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组成为橘皮、竹茹、大枣、参、生姜、甘草。本方相较于温胆汤,少半夏、枳壳、茯苓三味药,多一味人参,橘皮、竹茹、生姜、大枣、甘草的用量较大,因此祛除痰饮效稍差,而补益脾胃之力强,可治疗呃逆证属胃虚有热者,症见呃逆有声,虚烦不安,手足心热,脉虚数,舌红少津,口干,气虚乏力等。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症也十分广泛。在医家运用温胆汤经验时,发现在治疗胆痛、呕吐、汗吐下后发热或寒热往来时,常会有小柴胡汤方证与温胆汤证的鉴别。小柴胡汤方中柴胡为少阳经之正药,配合黄芩,善于发散外邪,配合人参而更加适合于体虚之发热、呕吐,处方整体以和解少阳为主,和中有补。温胆汤发散外邪之力差,而理气化痰安神之效优,整体以调和胆胃为主,补泻兼施。临床应根据有无外邪、津液虚损程度、痰湿状态、气机差异、病变脏腑等情况进行鉴别。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组
成。治疗虚烦、发热、多汗时,容易发生竹叶石膏汤证与温胆汤证的鉴别。 竹叶石膏汤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门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
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功效为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本方适用于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表现为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而温胆汤治疗精神症状突出,特别是胆虚者,理气化痰效佳,治疗偏实证。
二陈汤出自《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原方在煎药
时加入生姜和乌梅)。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相对于温胆汤,少枳壳、竹茹、生姜、大枣,其理气、清热、通便、除烦功效稍差,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而温胆汤更适于气实痰搏者。
六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
术、大枣、生姜。相对于温胆汤,此方少枳实、竹茹,而多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之力强,而理气清热之效差,因此适合于脾胃气虚、虚寒、兼痰湿证者,表现为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等。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即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适合于温胆汤证有热
象,表现出痰黄粘稠、身热、心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小便黄、大便粘滞或干结、脉滑数等症状者。
十味温胆汤出自《医世得效方》卷八,由半夏、枳实、陈皮、白茯苓、酸枣仁( 微
炒) 、大远志( 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 、北五味子、熟地黄( 切,酒炒) 、条参、粉草、生姜、大枣组成,为温胆汤去竹茹加熟地、酸枣仁、远志、人参、五味子而成,本方益气养心、安神益智之效增强,适合于虚多邪少、神志不宁者,可用于伤寒触惊发狂而经清肝胆泻痰火后者,也更适于治疗体虚之人的梦遗、四肢浮肿、自汗等症状。
参胡温胆汤出自《伤寒全生集》卷四,由人参、茯苓、柴胡、橘红、枳实、半夏、
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为温胆汤去陈皮、竹茹,加人参、柴胡而成。本方更适于伤寒少阳证,可治疗伤寒过经不解,虚烦不得眠者,擅长治疗体虚或汗吐下过甚而引起的虚呕或痞闷。
竹茹温胆汤出自《扶寿精方》,由柴胡、枳实、半夏、竹茹、陈皮、茯苓、桔梗、香附、甘草、人参、麦门冬、黄连、生姜、大枣组成,为温胆汤加柴胡、桔梗、香附、人参、麦门冬、黄连而成,本方清热散邪、调理气机的功效明显加强,适用于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加减温胆汤出自《万病回春》卷二,由茯神、半夏、陈皮、枳实、当归、酸枣仁、
山栀、竹茹、人参、白术、麦门冬、朱砂、黄连、竹沥、甘草、生姜、大枣、乌梅组成,为温胆汤加当归、酸枣仁、山栀子、人参、白术、麦门冬、朱砂、黄连、竹沥、乌梅,本方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益气养血的作用明显加强,适合治疗精神症状突出的病症,可表现出痰躁( 痰火作热烦躁) 、痰话( 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 、惊惕失志、神不守 舍等症状。
涤痰汤出自《奇效良方》,由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南星、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生姜组成,为温胆汤去陈皮、大枣,加人参、石菖蒲、胆南星而成,本方涤痰开窍作用加强,适合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而兼有气弱脾虚者。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
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组成,为温胆汤去生姜、大枣,加青蒿脑、黄芩、滑石、青黛而成,此方清胆利湿化痰之效加强,适合用于少阳热盛、痰湿内阻之证,症见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胸胁胀痛、舌红苔腻、脉濡数或弦数等。
清心温胆汤出自《古今医鉴》卷七,由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白术、石
菖蒲、姜黄连、白芍、当归、香附、麦门冬、川芎、人参、远志、甘草、生姜组成,为温胆汤去枳实、大枣,加白术、石菖蒲、黄连、白芍、当归、香附、麦门冬、川芎、人参、远志而成,本方药味较多而补益作用增强,功效为平肝解郁、清火化痰、益心生血,按照古代经验可以治疗多种痫证。
剂量
①小剂量处方:半夏l O g,竹茹6g,陈皮l O g,枳实10g( 枳壳6g) ,茯苓15g,甘草3g,生姜3g,红枣l O g。
②中等剂量处方:半夏15g,竹茹10g,陈皮15g,枳实15g( 枳壳12g) ,茯苓15g,甘草6g,生姜6g,红枣15g。
③大剂量处方:半夏20g,竹茹15g,陈皮20g,枳实30g( 枳壳30g) ,茯苓20g,甘草6g,生姜10g,红枣20g。
古代重视服药细节,认为最宜食前服用或食远服用温胆汤,而且是温服。空腹服用,也许是因药液能直接作用于胃肠表面,更有针对性,调节胃肠微环境,提高其功能。温服汤药可避免对胃肠的刺激,另可推动其在体内吸收运化。除此另外,脾胃虚弱之人服用药汤不宜太多,可煎浓或多分几次服用。
(1)温胆汤组成之药多平和,如果病症较重,应加大相应药物药量,或要适当加味,或选用其他方药。如火热邪盛宜凉,加石膏、黄芩、黄连、栀子、黄柏之类药物。如真阴内夺引起的失眠、惊恐,理应味厚固阴、甘缓和阳、息内风,不可单用温胆汤。
(2)外感后有外邪,一般当先祛除外邪,用麻黄、桂枝、紫苏、柴胡、葛根之类。如果邪不太盛,而失眠、惊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突出,可用温胆汤合用疏散外邪之药,里外同治。
(3)半夏可以根据情况选用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等,如果选用生半夏煎煮时间不宜太短。如果出现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烧灼感和麻辣感,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等症状,可以服用生姜煎剂或生姜捣汁服用。
(4)关于枳实,脾胃极虚者一般不用此药,以防破气。大便利者,一般也不用。胃肠虚寒而腹泻者,更不能用。但临床情况比较复杂,如有热结旁流者,虽承气汤尤可用,所以热利有时可用枳壳或枳实。脾胃极虚但是肠胃存有形之积滞,也可应据情况果断选用,此时当注意药物配伍,或有形之积滞消除后立即转方。根据经验,有些患者,服用温胆汤后大便可能变稀或不成形,且次数增多,以服药第l 剂后最为常见,通常3~7剂后其大便可恢复正常。此反应是一种正常反应,有利于畅通气机和祛除痰湿病邪。有此反应的患者多感觉到气机畅通、舒服,舌苔也明显变薄。大便溏稀、次数增多是诸药协同作 用的结果,但枳实是主要原因。减少枳实用量或不用,该反应则明显减少。如果有必要可以用少量枳壳代替枳实,或干脆不用。
(5)有些患者药后会觉得胃脘或胸腹部气机走窜、胀闷、疼痛,持续数分钟至一小时,之后胃部较前顺畅,原有不适症状减轻。大多数患者开始的第1~3剂反应明显,连续服用3~7剂之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如果反应强烈,可以减少枳实、陈皮、半夏的量。
(6)有个别患者服用温胆汤后会出现口苦口干,这主要是处方中理气化痰药温燥伤津所致,如果是痰湿中阻,津液不能上承所致,一般不须处理,连服l ~3剂后,痰湿渐化,津液输布畅通,口干逐渐减轻。个别口干症状严重者,可以少量多次饮温水,以润其口咽,切忌改弦更张,投之大队的滋阴药物,腻滞而助痰湿。对于舌苔腻而干,津液确实受伤者,可在方中加天花粉、淡竹叶、芦根、白茅根等既可生津,又不助湿的药物,或以天花粉易半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