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时候估计都有这样的经历:突然断口,然后着急了,更加拼命“抽”......结果,越抽越没鱼……大恼,狂加小药,狂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什么您想过吗?? 什么样的饵料状态和雾化程度针对什么样的水情和鱼情,这才是根本。针对生口适应鱼,水质合适甚至偏肥,大香,高甜,高雾化才是针对性的对路钓法。咱先不说开始就判断和应用错误,就说一般我们的垂钓环境尤其广大钓友玩的黑坑,生口鱼是有限的,这个是常识,生口钓完,再钓的是什么??只能是糗鱼,糗钓惊恐鱼,不适应的鱼。针对这样的鱼情,高雾化只能是死。对路的手法是控制饵料雾化,甚至完全规避雾化,才是正确的手法。 野钓粉饵的一些使用,往往开头就被水质制约了——水温同比偏低、偏瘦甚至清瘦,再加水广鱼稀,此时过高的雾化和刺激是如上相同的道理。 ![]() 针对黑坑大鲫鱼,为什么单独把黑坑大鲫鱼摘出来单说,是因为北方垂钓黑坑大鲫鱼是个典型的例子。季节多是十月以后,昼夜温差加大,水温开始变低,水质清瘦的季节,本身这样的季节除非抢鱼初期很短暂的一点时间,其实都是要控制或者规避雾化的。——而且只要存在上述水质变化,这个要注意“合适的雾化”就会持续到来年夏季。 切记一点,饵料的本身工艺,成分是决定饵料雾化程度的根本,再多的拉丝粉是控制或者很难做到控制雾化的。——因为拉丝粉是网状结构,是谷朊粉相互之间的粘合,而不是全面作用饵料颗粒的。 比如我常用的饵料,野战918,南北的银鲫,小黄面……这些都是雾化极好的饵料,如果要用成分,你要做的是加入适量的粒神类或感叹类饵料去控制雾化的程度。我个人不用粘粉或膨化玉米粉一类,因为主钓鲫鱼偏多,明显增加饵料密度的控制雾化,容易“出了这个沟,掉进那个坑”。 ![]() 所以,简单分析可以得出,就像咱们前期的“双刃剑”文章表述的:鱼不进窝子的几个重要前提分别是,腥味剂超标,雾化超标,化学成分超标,甜味剂超标。 尤其鱼情条件不好的垂钓区域,很多人往往有加国产腥饵料稍微多必然死窝子的常识,有各种超诱、颗粒等粮食类饵料甚至雪花粉等类饵料加入就开始明显对路的常识——许多人认为这是改变了饵料状态——其实,这是积极作用的“冲淡饵料”,降低上述刺激性的作用为主。 这些年各种视频、讲课、演示“雾化”毁掉了很多人正确的钓鱼理念——许多钓鱼人都开始无前提的给饵料设定“状态”了。甚至许多钓鱼人常年固守“三板斧”,变得只会钓生口鱼、只会特定时间段钓鱼...... ![]() "雾化"是把双刃剑,一定要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适用的前提。 水温低,水质清瘦,鱼适应度差,无论鲫鱼鲤鱼都要控制雾化的,尤其用粉饵的钓友一定要特殊注意。即使黑坑用小黄面类小粒径散炮饵,也一定要掌握不同的饵料状态,小黄面类饵料也不是雾化越好才叫“状态好”。实际钓鱼中,饵料状态“好”——永远不如“饵料状态对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