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阳琴台联话

 田牧 2019-05-26
设彩铃 

若论汉阳区的文华荟萃之处,非琴台复何有焉?相传伯牙在汉水之滨鼓琴,作高山流水之音,没有人能听出其意之所在,唯独砍柴人钟子期听后说“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子期殁,伯牙碎琴绝铉,终身不再鼓琴,以为世上再无足以鼓者。汉阳琴台,就是为了纪念这件在中国音乐史、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的事件而建筑的。

按照《皇宋书录》的说法,至少在北宋时期汉阳就已经筑有琴台,嗣后历代兴废,记载阙如。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才有了修筑的确切序铭存世,这篇《汉上琴台之铭》的作者汪容甫,名中,扬州人,诗文在有清一代允为上乘,为人狂傲,曾为两湖总督毕沅幕府。汪容甫的《琴台铭》写得文藻典丽,传诵一时。其状琴台曰:


通津直道,来止近郊。层轩累榭,迥出尘表。上多平旷,林木翳然。水至清浅,鱼藻交映。可以栖迟,可以眺望,可以泳游。无寻幽涉远之劳,靡登高临深之惧。懿彼一丘,实具二美,桃花渌水,秋月春风,都人冶游,曾无旷日。


自琴台开筑以来,就一直是汉阳的名胜,只要是太平的时代,“都人冶游,曾无旷日”。另据清末湖北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汉上琴台记》载:“吾之始至汉上,观台之盛,楼舍栉比,士女入云。再至则兵燹瓦砾,荒草蘼芜矣。三至则稍葺冶,今者锺而新之,三十年间迭兴迭废。”三十年间的兴废已然如此,可以想见,三百年乃知千年间的兴废又该多么频繁,在“兵燹瓦砾”之中,埋葬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凤采鸾章!

汉阳琴台现存的楹联不多,但却均为佳作名篇。其中,湖北浠水人陈沆的这一副可为代表:


先生真移我情,挹湖上清风,尚留弦外馀音,曲中天籁;
此地适如人意,访汉南春色,恰有夹堤杨柳,隔岸桃花。


上联的“先生”指伯牙,既是题写琴台的对联,自伯牙下笔最为切题。“真移我情”,《乐府解题》载,伯牙师从成连学琴,成连为使他体验音律,把他带到蓬莱山。伯牙举目四望,只见白浪滔天,山林窅溟,遂怆然而叹曰:“先生移我情矣。”移情者,改变人的情怀,使之达到一种境界也。上联接着写湖上清风似乎送来伯牙的弦外余音,这自然界中的高山流水之声,格外动人心弦。下联写琴台的景物。杨柳青,桃花艳,盎然春意,令人惬意舒心,确实是游憩的好去处。此联立意精巧,切人切景,诗情画意,洵为佳联。


陈沆(1785-1825),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状元,也是浠水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浠水人的骄傲。陈沆中状元后,例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陈沆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道光三年(1823),充会试同考官。不久,调任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在京城时,与当时名流如魏源、龚自珍、董桂敷、姚学塽等讲学论道,交往甚密。陈沆学识渊博,诗文独辟蹊径,自成一派,著作有《近思录补注》《诗比兴笺》《简学斋诗存》《白石山馆遗稿》等,为清代著述名家。

琴台上另有两联,与陈沆联兼有异曲同工之妙,惜作者佚名,实为憾事,其一曰:


先生太得便宜,只弄了一张琴,把千古江山,尽行买去;
我辈适当闲暇,聊凭这三杯酒,把两人心迹,仔细评来。


上联拿伯牙先生开玩笑,说他得了便宜,一把琴就占据了琴台一带千古江山,何人敢再攫取?实际上是说知音情结的内涵值得人类永恒珍惜。下联抒写游人情怀。“两人心迹”,是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结知音”的灵犀相通,惺惺相惜,对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充满无限景仰。香港梁羽生曾评曰:“此联妙语解颐,写得极具风趣。”


其二曰:


绿树成阴,芳草如织,登临贵在得趣时耳;
水仙一去,樵子不来,先生何以移我情乎。


上联写景,登临得趣,一时之乐也;下联抒情,引经据典,显得典雅深厚。“水仙”者,伯牙曾创作过《水仙操》琴曲也,此处借指伯牙;“樵子”者,钟子期也,相传钟子期为楚国宫廷乐师的后人,隐居于汉阴,打柴为生。“何以移我情”,乃反用伯牙蓬莱学琴之典。下联意在发抒知音难觅之叹。


以上佚名二联潇洒风流,文采不让陈状元,当亦是名家所作,容待考证。

汉阳琴台的知音堂悬有署名曹雪芹撰、冯友兰书的一副对联: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据说,美籍华人周策纵教授收藏有曹雪芹曾亲手制作的一件工艺品“曹霑笔山”。周教授曾撰文《曹雪芹笔山实证》介绍自己这一藏品。笔架如山,中间还有一个洞,状如奔马,又如鳌背三山,动势极强。长约3.2寸,杏黄色,其材质疑系红丝石。笔山底面略呈新月形,其侧经打磨抛光后,以双行刻有一联七言诗:“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下方刻有一长方形印记,文曰“曹霑”。曹霑,即曹雪芹也。于是很多人认为这副联语是曹雪芹的创作,当年红学界为此打了不少笔墨官司,后来有人从清人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中考证出它的作者是明末黄周星,江湖才平静下来。原诗为:


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
借问阿谁堪作伴,美人才子与神仙。


黄周星也是著名诗人,他的原作是诗,曹雪芹改了一字,使之变为联。一字之改,脱胎换骨,也颇见匠心,署名曹雪芹亦无不可。

琴台佳联,尚有佚名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情系薪柴,情系瑶琴。”清人黄献卿的:“道旁樵客何须问;琴上遗音久不闻。”清人石璞的:“一曲高山,一曲流水,千载传佳话;几分明月,几分清风,四时邀游人。”今人秦大治的:“意伴高山,台上青天协韵;心随流水,琴边明月知音。”今人白雉山的:“寄语鼓琴人,问当年流水高山,谁为识者;吟诗题壁客,喜此际江湖芳草,也解知音。” 这些对联均由“高山流水遇知音”感发而来,丰富了汉阳琴台的文化内涵。

最后想说一件与汉阳琴台对联有关的小故事。2016年夏,《中华诗词》杂志社胡彭老师来武汉开会,期间湖北诗联界的几位朋友作陪游琴台。大家游到竹叶诗碑前,纷纷驻足欣赏书法文字。清代岭南才子宋湘尝游汉阳琴台,情思勃发,以竹叶为束,题诗壁上。其文有“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之语。胡彭老师指其句曰:“上联也,何不对之?”大家一时兴起,纷纷应诺。时台畔雨来,笔者因对曰:“几逢钟子?未到伯牙,台前听雨我来哉。”接下来大家也陆续有得。大冶姜山对曰:“一轮明月,几缕清风,林中把盏汝来不?”又曰:“半杯淡酒,几缕弦音,案前泼墨凤来兮。” 大冶姜彬对曰:“九层琼阁,八面琴声,江边赏画孰来乎?”胡彭老师对曰:“三春人面,一霎桃花,台前停棹子期之。”大冶刘修珍在网上赐对曰:“四围翠竹,满目青山,台前纵酒我来兮。”一段插曲,姑存于此,供联界同仁一哂。

图文:姚泉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