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干和十二支,简称干支,又称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根据刘恕《外记》所说,是天皇氏所创制,但是《后汉书·律历志》记称“大桡作甲子”,故引用“月令”章节:“大桡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字丑以名月,谓之支。” 则十干十二支又为大桡氏所作的了,而且他还把干支相配成为甲子。无论这个传说是否可靠,但最迟在殷代确实已经在使用干支甲子以纪日纪旬了。杨荣国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说: “纪日便用干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十二支相配。如甲与子相配成甲子,乙与丑相配成乙丑,这样依次轮流,配合至癸亥为止,恰恰配成为六十日。殷人就以六十日为一周。不过,殷人虽以干支纪日,但以干为主,如:‘己丑卜,庚雨。’意思就是说,已丑这天卜,说是庚寅天即明天会下雨。但这文中没有把‘庚寅’的‘寅’字写下来,即没有把‘支’写下来,于此可见他们纪日只着重在干而不在支。并且这样的例子,在卜辞中是数见不鲜的。”一——《历法思想的兴起》。 虽然如此,在甲骨文字的卜辞中,起载甲子的是数见不鲜的,据朱芳圃氏说:“民国十八年秋季,容庚会为燕京大学购得一枚,列六十甲子甚全,骨版刮治甚平滑,背面又经钻凿,此版既非卜用,可决为专作旬历之用了。”——一《甲骨学商史编》 以此说明干支甲子在般代,实为纪日纪旬普遍应用的符号了。 乙、丙、丁、戊、已、庚、辛、王、癸,为什么称作十干呢? 颜师古注《汉书食贯志》运:“干,犹个也。”也就是十个数目字的意思。前面已经谈到殷人主要是用这十个字来纪天日的次第,因而又叫十天干。《皇极经世》云:“十干,天也。”即是此义。 十干究具有什么样的含义能代表天日演进的番号呢?兹将《史记》和《汉书》的解释井列如下: 十干 史记律书 汉书律历志 甲 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出甲于甲 乙 万物生轧轧 奋轧于乙 丙 阳道著明 明丙于丙 丁 万物丁壮 ws大盛于丁 戊 丰楙(mao)于戊 己 理纪于己 庚 阴气庚万物 敛更于庚 辛 万物之辛生 悉新于辛 壬 阳气任养于下也 怀任于壬 癸 万物可揆度 陈揆于癸 于此看出十干的次第,不外乎是象征着万物由发生而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顺序。 如:甲为嫩芽突破芓甲的初生(剖符出甲);乙为幼苗逐渐抽轧的生长(奋轧于乙);丙为阳盛气充,生长得特别地显著(阳道明丙);丁为不断地壮大成长(丁壮大盛);戊为越发茂盛(丰楙于戊);己为成熟之极(理纪于己);庚为果实收敛,生命将从此而更换(敛更于庚);辛为成熟,辛杀以后,新的生机又潜伏起了(悉新于辛);壬为阳气又妊养着新的生命(怀任于壬),癸为生命又将开始,宿根待发(陈揆于癸)。 可见用十干来记算天日演进的次序,是对万物生命发展过程的观察而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在生活中的体现,是很素朴的。 后来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不断发展,分析这十干不仅具有阴阳两种性质,同时亦以之分别钠人五方、五行、五季、五藏了。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和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所谓“道”,也就是运行变化的规律。那么,五行如何化生为五运呢? 主要是由十天干的变化面来,也就是所谓十干化运。 五行的分配十天干是: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在五运,便要把这五行十干的阴阳干,重新配台,就像《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甲为木行的阳干,己为土行的阴干,甲己相合,化为五运的土运。乙为木行的 阴干,庚为金行的阳子,乙庚相合,化为五运的金运。丙为火行的阳干,辛为金行的阴干,丙辛相合,化为五运的水运。丁为火行的阴干,壬为水行的阳干,丁壬相合,化为五运的木运。戊为土行的阳干,癸为水行的阴干,戊癸相合,化为五运的火运。 从这甲己土运、乙庚金运、丙辛水运,丁壬木运、戊癸火运的次序看来,仍然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行相生的次序。 为什么化运的十干要不同于五行十干的阴阳相配呢?五行十干的配合,是以五方、五季等关系面确定的,五行之气既化为运而运行于天,这便有关于天体上星宿的问题了,暂且不论。 天干是10个数字,是太阳对天气的影响,有10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五年需要一次调整期,地下的植物从发芽到长成的的每个不同阶段。也用来表示年月日。那太阳表示年份是有怎样的内涵呢? 我们来细化10个数字带来的每年的不同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