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敢于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

 369蓝田书院 2019-05-26

今天是老鞠说非遗的

第 1021 天


腾冲 来自非遗美学 08:49

在南方丝绸之路上,有无数座历经沧桑的小城,腾冲便是其中一个。在这里,那清脆悦耳的马铃声中回荡着中、缅、印三国的商贸历史和文化。高黎贡山给了腾冲最温润的气候,多民族的人民给了腾冲最旺盛的生命力,而漫长的历史,又赋予腾冲五彩斑斓的民俗文化。

如果说腾冲是一座民族艺术的大花园,那么清戏、傣戏、农民画、皮影戏、花灯等就是大花园里盛开的花朵,它们五颜六色,让腾冲变得异常美丽。在这些美丽中,傈僳族的刀杆节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腾冲自古就有自成一体的歌舞,后来到了明朝时期,湖、广、川等地的官兵奉命屯垦落籍到腾冲,他们带来了民间小调、舞蹈等许多具有中原特色的剧目。天长日久,两个剧种融合到了一起,发展成别具一格的腾冲花灯。近代,随着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全球化,腾冲花灯也受此影响,变成了新老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既古朴又时尚,别有情韵。

在腾冲民间,有一种最受百姓喜欢的艺术:皮影戏。据考察,腾冲皮影戏从起源到现在,已经有近700年历史了。最早是湖、广、川的官兵们到了边陲腾冲,娱乐生活匮乏,便将家乡的皮影戏编导好后,到各个屯垦兵营演出给大家看,以充实排遣闲暇的时光,后来百姓们觉得有趣,便也跑到屯垦去观看,随后皮影戏便在腾冲各地流传开来。时至今日,在腾冲依然能够看到走乡窜镇表演皮影戏的身影,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皮影戏形成了两种风格,一种是节奏轻快、唱腔高亢的西腔,另一种是节奏舒缓、唱腔温婉的东腔。

刀杆节也是在明朝时发明的,它还与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有关。在明朝,尚书王骥在腾冲任职,他为人正直,一心为民,深得傈僳族人们的敬仰和爱戴。后来王尚书回到朝廷,却被奸臣设计害死。傈僳族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是气愤又是无奈。为了纪念恩人,百姓将他被害的那一天定为族人的节日,以此纪念恩人,并鼓励子孙后代精工习武,长大后成为王尚书那样的国家栋梁。

刀杆节包括两大内容:下火海,上刀杆。到了那一天,羊肠河畔,傈僳族的刀杆场热闹非凡,傈僳族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身着盛装,个个脸上喜气洋洋。刀杆场上早已点上熊熊烈火,大家围着烈火跳起舞蹈,直到烈火燃尽,才意犹未尽的停下来。这时几个彪形大汉上场来,他们光着脚,冲入火海,踩着火炭,跳跃翻腾,那红通通的火炭将他们的脸庞也映照的红亮起来。大汉们的舞蹈有着祈福的意义,寓意全族人民的灾难被火焰烧毁,只留下吉祥福瑞。等祈福舞蹈结束后,天色也晚下来,于是篝火又重新燃起,男女老少再次围着火焰跳起了通宵的舞蹈,在悠扬的对歌声中,他们尽情的跳啊,唱啊,直到东方的天际露出第一道白光。

第一天,下火海结束,第二天便是上刀杆,太阳冒出第一缕曙光时,傈僳族的男子们便在刀杆场上忙碌开了,很快刀杆场上便竖起两根红花树杆,树杆高20多米,树上交叉绑着36把长刀,刀刃朝上,在太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那些胆小的早已开始心惊胆战,即使胆大的也为一会儿上刀杆的勇士捏一把汗。上刀杆开始了,只见几个身穿红色衣服、头戴红色包头的傈僳族勇士,光脚跪在一幅画像前,画像上是一位古代武将,想必就是尚书王骥。他们双手举着酒杯,恭恭敬敬的对着画像念念有词,然后将酒一饮而尽,祭祀完后,勇土们便跳上刀杆,光着脚,踩着刀刃向上攀爬,他们的身体像猴子一样轻盈敏捷,踩在刀刃上也不皱眉头,却不知道下面观看的人们个个都屏住呼吸,生怕他们被刀刃割破脚底,或是一失手跌到刀刃堆里,等第一个勇士爬到刀杆顶端,并倒立向众人示意时,大家便会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腾冲的民间画闻名海内外,因为腾冲画的名声,所以创作它们的腾冲农民群体又被称为“文化名帮”。最难得的是,这些作者都是少数民族的人,他们有的是傈僳族,有的是傣族,还有的是佤族。这个由少数民族人群组成的文化帮派,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腾冲这个美丽的边陲小城,处处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处处都散发着魅力,让人们为之沉醉。

   

非遗美学

传播也是一种传承

 专注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提供文化与商业的实现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