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而朱高煦是朱棣的儿子,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叔叔,俗话说得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何况明宣宗也是为仁君,为何要把自己的亲叔叔朱高煦放在铜缸里活活烹死呢?难道自古帝王真的如此无情冷血吗? 这话我们得先从朱高煦说起。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但从小就不讨他的爷爷明太祖,也就是朱元璋的喜欢,《明史·朱高煦传》中有记载: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但爷爷朱元璋不喜欢,他的父亲朱棣却非常重视这个二儿子,在朱棣起兵“靖难”时,还救了他父亲一命,“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因此,朱棣感觉朱高煦很像自己,在自己称帝后,总想把他立为太子。但朱高煦毕竟是二儿子,上面还有一位嫡长子朱高炽,在古代传位是以“立嫡立长”为主,在众大臣的提议下,朱棣只能将文弱的朱高炽立为太子。 朱高炽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皇子,在朱高煦屡次陷害他的情况下,依旧为朱高煦说情。《明史·朱高煦传》中记载:“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目匿〉诸人。”这里面的仁宗便是朱高炽。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朱高煦也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明仁宗知道后,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任命他返回乐安,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可以看出明仁宗对待他的这个弟弟是非常仁慈的,虽然朱高煦几次三番想要陷害、夺位,但明仁宗始终是明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直念着骨血之情,以厚礼待之,希望这个弟弟能够安分守己,但实际上朱高煦根本就是泰山易移,本性难改。 明仁宗体弱,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们儿子朱瞻基明宣宗即位,而作为叔叔的朱高煦贼心不死,又想趁机夺位,但由于计划不周全以失败告终。即便如此,明宣宗仍然没有与这个叔叔计较,对朱高煦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 但朱高煦并没有感恩戴德,反而把明宣宗的仁慈当作了软弱无能而更加的肆无忌惮。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德元年八月,遂反。遣其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旧功臣为内应。” 可以看出朱高煦完全是一个篡位没有底线的人,想以仁慈的手段让他臣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他虽然有篡位的心,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自然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众臣都劝明宣宗将朱高煦明正典刑,被明宣宗拒绝,只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并还时不时地去探望自己的这位亲皇叔。 只可惜他的这位亲皇叔并不领他的情,在一次的探视中,朱高煦故意绊倒明宣宗,终于把这个仁慈的皇帝惹恼了,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中写道“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就这样明宣宗把朱高煦放在铜缸里活活烹死,真真是死有余辜。 从表面上看有其父必有其子,朱高煦一直是在效仿他的父亲朱棣,要知道朱棣当年夺取的皇位正是从自己的侄子手中抢来的,只是朱高煦的运气与人品要比他的父亲差很多,正所谓成王败寇,所以,以朱高煦的卑劣品行,有这样的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参考资料:《明史·朱高煦传》《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