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湖桥出土史前独木舟,舟底发现孔洞,古人竟用神秘胶水修补古船

 历史解密坊 2019-05-27

在古代没有出现马车之前,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算是船了,它不仅延伸了人类对大江大河探索的脚步,而且还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究竟先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船的呢?浙江跨湖桥遗址给出了具体的答案。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跨湖桥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出土了一件最早的独木舟,并且根据独木舟底部的孔洞,还找到了古人修补独木舟的“特殊”胶水,究竟是什么胶水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跨湖桥遗址位于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交汇处,是一处绝佳的生存和居住场所。1990年,浙江省的考古专家在跨湖桥做考察时,一位专家意外的发现了几件石器和陶片,并经过一番研究后确定该处竟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专家们在接下来的发掘和清理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大量房屋遗址和各种石器,并通过碳14鉴定年代距今约8000-7000年,从而将该遗址命名为“跨湖桥遗址”。

2002年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发掘。专家们在钻探土方时,发现多处土方下都有木材的痕迹,因此就小心翼翼地对这些土方进行清理。最终在挖到地面以下6米多深的时候,看到了一块长约5.6米,宽约0.53米的长木板。

专家们经过一番清理和研究,通过木板微微弯曲的形态,判断木板应为一条独木舟,并通过年轮校订其年代距今约8000多年,因此断定它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也就是“中华第一舟”。

为了更好的对“中华第一舟”进行保护,专家们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原址保护措施。随后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专家发现在独木舟的前部分舟底,竟有一个杯口大的树疤窟窿,但被古人用一截圆木给修补上了。

对此专家都感到很不可思议,80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修补的呢?因为船窟窿的修补可是关系到安全问题,如果修补得不好,独木舟在水上航行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但是古人却将这个窟窿修补得十分严实,他们究竟是用了什么好使的“胶水”呢?

为了找到八千年前的“胶水”,专家们首先在修补窟窿的地方采样,并将采集到的黑褐色的“神秘”物质,送到试验室进行科学的化验和鉴定,结果在检查样本中发现了大量的漆酚和漆酶,而这两种物质则是生漆的主要成分。生漆来自于漆树的漆皮,是一种天然的白色粘性乳液,具有很强的防腐性和抗氧化性,也是我们现在工业漆的重要原料。

专家为了进一步验证生漆是否可以当胶水使用,他们也找来一块带有窟窿的木板,然后学习古人修补独木舟的方式,用天然生漆对木板的窟窿进行修补。专家们经过半个小时的忙碌,最终成功的将窟窿修补完好,并且还将其放在水中浸泡了七天。结果七天后发现,用生漆修补好的木板窟窿还是完好如初,不仅没有渗水,而且也没有开裂,故此专家最终断定,古人就是用生漆制作的胶水。

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不仅凭借着精巧的双手,制造了“中华第一舟”,而且还巧妙的利用生漆修补了独木舟的窟窿和缝隙,使其得以安全地航行在江河湖泊之上。虽然那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是先民们还是凭借勤劳和智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他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不得不让我们现代人感到由衷的钦佩与敬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