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坎儿井:新疆因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人们沿着山麓地带开凿地下水渠,可以减少蒸发,流量稳定,还可以防风沙。新疆有数千千米的坎儿井,被称为中国的“地下长城”。和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奇迹。 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在向阳山坡开凿窑洞,节省建材,成本低廉,而且冬暖夏凉。 蒙古包:是我国蒙古族的传统民居。蒙古包便于拆卸、转运,非常适合蒙古族游牧的特点。 傣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地区,上层住人,通风凉爽,防潮湿,且可以避免大型野生动物的侵袭,下层存放货物,饲养家畜等。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 土楼: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省。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除了居住功能,还可以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侵袭,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 冰屋:是北极地区的传统住房,以冰雪制成。 冰屋为半球形,屋顶上盖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以一层海豹皮;同时在屋内螺旋形的墙壁上到处挂满兽皮,亦可防寒。另一御寒方法就是遮蔽窗户,一般是用透明的海兽肠子做遮蔽物,这种窗户只透光不透气,很具特色。 屋里比如面粉、茶叶、麋鹿肉、海兽肉之类。最深处有一块用雪筑成的高台,这就是因纽特人的卧榻了。夜晚睡觉时,全家男女老少都脱光衣服,钻进一只皮制的大口袋之中,互相依偎着取暖。若有客人来访,因纽特人就在雪床上再铺一层软雪,软雪之上垫一层柳枝,柳枝之上覆一层兽皮,这样,雪床就很暖和了。 干栏式房屋:流行于东南亚 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干栏式的民居十分普遍。“干栏式”实际是建筑学上的名称,俗称“高脚屋”。 这类建筑之所以可能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长期流行,最主要是因为它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的生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不发达地区。高脚屋的特点是不怕水,且通风防潮,不仅可使人免受潮气侵袭,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蚂蟥甚至野兽的危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