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岩,我是这家公司的第一个设计师。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这个不是我的作品啊,这是5年前,我来公司面试时,我的座位。 对,就是五年前,那时候还没有得到,这家公司只有一个微信公号,叫罗辑思维。当时这家公司特别破,在郎园一间很小的屋子里。 没有空调,连椅子都不够用,所以刚来的前几天,我只能坐在这个上面办公。 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当时为什么要接受这样一家公司的offer。 这些才是我在这家公司的作品。有很多大家都很眼熟了,你们在这里买到的很多图书封面都是我做的。 这5年来,我做了将近四十套图书封面、十几套礼盒、包装,还有各种大型活动,以及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线上页面。 不过其实所有这些作品,和我当初想的都不太一样。上大学时,我设想中将来的工作内容这样的: 美!高级!有想法!是吧? 但是我要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们,作为一个设计师,无论在互联网公司、媒体、广告公司、还是传统行业,一旦进入到真实的工作之中,不是在做毕业作品,也不是在做飞机稿了,那你的日常工作内容其实是离那个状态很遥远的。 因为毕业作品啊飞机稿啊,它们的重点是理念,是为了创新,为了与众不同,甚至只是为了参赛获奖。 但在大部分的实际工作中,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要传达信息,要促进销售啊等等。 其实说白了,你本质上的目标只有一个:满足公司或者客户的需求,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以我们公司为例,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家知识服务公司。 其实在我们这做设计,本质上和淘宝美工是一样的,因为你的大部分作品,是要销售的。 无论是书还是课程,最终的结果是要让用户下单购买、产生交易。 但是作为知识服务公司,我们又有两个特点和淘宝不一样:第一个叫知识,第二个叫服务。 知识,决定了我们销售的不是普通的商品,它不是一个实体物件,而是完全虚拟的体验,你不能去称称重量,看有没有缺斤短两,也没有行业统一的质检方法。所以它的整个销售过程必须是一个取得信任的过程,而且是长期信任。 这导致淘宝的很多招数我们都不能用了,比如把价格放大,再虚标一个原价,打标语喊口号,这种非常管用的招数,我们不能用。 再来看第二个特点,服务。 服务决定了它所有的一切必须建立在亲切、友好、具有用户导向、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个基础上,但服务也不是一味低姿态,好的服是我们和用户相互尊重,相互创造价值的过程。 那上面这一段,听起来好像是分析的挺对挺有道理,只是实现起来好像有点难,是吧? 但没关系,起码指导思想有了呀!照着做努努力就行了。 那我们来看看工作中,真实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这些是我们公司微信群的一些截图,这个头像是我们的CEO脱不花。 对,她在公司跟设计师说的最多的三个字就是:字要大。 我相信做过设计的朋友,一定遇到过老板或者甲方跟你说这三个字。就算没做过设计,也一定能体会作为一个追求美的设计师,看到这三个字,是什么感觉。 那为什么一直以来,甲方的“字要大”和设计师的审美之间,这个矛盾永远不可调和? 其实是因为缺少一个步骤:翻译。 我们仔细想想,当她说字要大的时候,到底是在说什么?真的只是要把字放大吗? 其实不是的。字要大的意思,翻译一下,是要醒目、显眼、信号强。 OK,Get了这一点,接下来就好办了。 比如这张图,当时脱不花看了就说,这个不行,字太小了,字要大。 好,然后我就修改了一下,这是修改完的结果。 脱不花说,挺好。 字大了吗?并没有,这两张图上的字是一样大的,我只是把颜色调了一下。 字并没有变大,但是这个标题的信号变强了。 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同样,收到的反馈是字太小了看不清楚,字要大! ![]() 然后这是修改完的。 字体字号完全没变。但清楚了很多对吗? 只是分了个段,信息就清晰了很多,于是信号一样也变强了,达到了“字要大”的需求。 ![]() 我们再来看这个,《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当时这本书我们公司非常重视,封面做了很多方案,这个是最终被选中的方向。 觉得都挺好,只有一点,书名太小了,字要大。 ![]() 这是修改完的,也是你们最终看到的封面。 大家都挺满意,字大了么?没有,实际上甚至更小了。 仅仅是字体的区别对吧。最终这个是我自己做的字体,更简明粗壮,就让信号变得更强了,同时也有教科书的经典感。 那刚才panda也说过了,这本书上新当天就卖了两万册,截止现在,各种版本已经卖了近100万册。 作为一个设计师,能参与到这样一本重量级的书中,是感到非常荣幸的。 ![]() 前面这几个例子中,我收到的反馈从来没有变过,只有一条:字要大。 那我给的这些解决方案,是不是字要大呢? 你也可以说是吧,虽然实际上没有一个是把字放大了的,但这些改变都做到了信号强。 原研哉说过,“设计行为是对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呈现”,做设计,本质就是处理信息。 从这个角度,把字要大这个需求翻译过来,代表的就是信号强。 OK,如果你理解了这一层意思,当老板或者甲方说字要大时,你就不会真的只是把字放大了。 你的处理方式有很多很多种,一定能找到一种既不破坏你心里的审美,又能满足需求的方式。前面说的那个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例子。罗胖每年跨年演讲的ppt,都是业内著名的马馺老师做的。 包括我们今天这个活动的ppt也是。 罗胖说,跨年演讲办了4年了,但是他和马馺之间还是一直存在这个矛盾: 罗胖要字大,马馺觉得不行已经非常大了,而且信号已经非常强,上面讲的各种手段都用过了,罗胖还是不满意。 后来终于明白他们俩的矛盾在哪里了,是因为他们俩看这个字的视角不一样。 马馺是在电脑屏幕上看这个字,想象的是现场效果怎么样: 而罗胖想象的一直是,有一个观众在现场听演讲,看到这一页keynote不错,掏出手机,拍了个照片,然后发了个朋友圈,还是九宫格的。 然后我在手机上隔着屏幕看他发的这个九宫格朋友圈的效果,那是加了好几层框框,以及各种干扰之后的效果。 ![]() 熟悉我们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得到app的首页banner、弹窗、开屏等等这些重要的位置,基本都是暖色的。 ![]() 但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最开始什么颜色都有。 ![]() 那现在这种暖色是怎么来的呢? ![]() 这是脱不花某一次提的修改意见,叫“别跟坟前上吊似的”。 那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听到这个需求就非常懵逼了,啥叫“坟前上吊”? 后来改了半天,改成了这样。 ![]() 嗯,OK了,满意了。 哦我明白了,原来是颜色的问题。 那再后来她就说的更具体了,每次都说要大红色,要办喜事。 那是让我们以后每个banner啊弹窗啊全都做成大红的,是这个意思吗?这当然不可能啊。 ![]() 比如这个,脱不花一看说,不行,要大红的。 然后改完是这样。嗯,可以了。 ![]() 这是另外一个,说要大红,要喜庆! 然后最终改完是这样。OK了。 你看,上面这几个例子,每次脱不花的要求都是大红色。 设计师改的颜色却各不一样,然后脱不花觉得OK,符合要求。 所以对于脱不花来说,这些都是大红色。 在设计师看来,这些全都是不同的颜色啊,它们唯一的共性是暖色。 你要知道,在潘通色卡中,即使是最简陋的那一版里,暖色就有五百种。 但是不好意思,这么多颜色,在脱不花那,统一都叫一种:大红的。 不过让我很奇怪的是,她管这些全叫大红色,但口红色号她分的清清楚楚。 玩笑归玩笑。后来,我们明白了暖色这回事,就制定了一个标准:除了特殊情况,做banner的时候,只能在色环的这个范围取色。然后就再也没有“坟前上吊”这个问题了。 ![]() 所以你看,脱不花表面上在说要大红色,实际上翻译过来,是说这个信息要传达地温暖亲切、要友好的感觉。 那为什么要这样呢?只是一个审美偏好的问题吗? 其实不是的。我们设想一下,用户刚进门,你来迎接,那你希望这个氛围是什么样呢? 是冷冷清清地说:“哦,来了啊,坐,喝水么?” 还是这样:“呦您来啦,赶紧请坐,您喝茶还是喝咖啡?” 对,当然是要后面那样嘛。而且,整个互联网多年的经验和数据也表明,对于要销售东西来说,红色、橙色这种暖色确实效果更好,这一点,你可以去看淘宝和京东的页面,多年来他们其实也一直在这样做。 那明白了这些,再翻译成设计上的具体操作,其实就是两条:颜色上要用暖色,构图上不要太单调。 前面讲的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词的翻译,类似的模糊的需求还有很多很多。 我顺便做了一个表,这是我们公司常见的一些设计需求的词,除了字要大、大红色,还有比如说炸裂。 炸裂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信号超强,大概是这样: 具体操作上就是用重型字体、强对比色、最少的文字信息。 再比如高级,这个高级是啥样呢?大概这样: 就是要用流行色、元素要少、要用非常规的构图。 还有什么简洁、丧、喜庆、对话感……就不一一举例了,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它们的翻译,送给大家。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前面说的那些例子,无论需求是字要大还是大红色,最后解决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两步: 第一步是翻译需求,弄明白他说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是匹配专业,从我掌握的设计技巧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实现需求。 我们平时工作时,往往特别重视第二步,拼命提升设计感,拼命美化细节。但其实更重要的是第一步,比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明白做什么。 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流传的那些段子,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五彩斑斓的黑、logo放大的同时缩小一点等等。 这些其实不是瞎编的,做设计的人都知道,这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你要明白,这些看似奇葩的需求,不是他们要故意为难设计师。 甲方他们不是设计专业的人,他不懂我们的那些什么衬线体、视觉平衡、色彩构成这些玩意,我们不能期望他用设计专业的语言去描述需求。 他只能用他能想到的有限的词汇。甚至实际上,在他没看到心目中对的那个方案时,他根本说不清楚。 这很正常。只要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品牌和用户创造价值,那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个翻译的问题。 只要把需求翻译好了,再运用你的专业能力,自然能达到需求和审美之间的平衡。 最后我想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听起来似乎挺艺术的一个职业,但本质上就是一个手艺人,靠手艺吃饭。 那像我这样的人其实特别多,你可能不是设计师,可能是一个程序员、编辑、运营,或者什么别的手艺。 对于所有手艺人来说,其实经常都会面对这种问题,就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员,有时候面对一个非专业的人提出的需求,感觉很难做。 比如一个产品经理,老板说我要像微信那样的用户体验;一个作曲家,客户说我要做一个神曲,小苹果那样的;一个文案,客户说,你这个稿子要写的有张力…… 我觉得面对这种情况,解决思路都是一样的: 翻译需求,匹配专业。 按照这个思路,一定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 好,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