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兴,笔名:西唐愚叟 岩画是一种远古石刻文化,有的学者也雅称之为天书。它是史前无文字时期,人类祖先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构思,通过刻画、琢磨的方法,在质地较柔软的石块或岩壁上,用想象的图像、符号,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是史前人文的起源,也是象形字、画的初始阶段,或许经历了几千年,或许是几万年,是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当然,岩画也有大自然的杰作,不乏,页岩在形成过程中蕴涵的动物、植物化石,或经过漫长的风化而形成的各种图像。总之,岩画在一个区域的存在,也是这个地区文明历史悠久、自然奇景的标志。 岩画为什么又称为“天书”呢?天书的本意是天界神仙写的书籍,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用它比喻难认的文字或费解的文章而已。在岩画没有上升到是史前文化认知时,人们往往把它视为神秘的天书而呼之。 岩画的最早发现和学术研究是从欧洲开始的。一八七九年,西班牙学者马赛里诺·德·萨度欧拉,发现了桑坦德地区的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岩画,他出版了专著《桑坦德省一些史前遗迹的简要述评》,确定这些岩画为旧石器时代的遗留物,是记载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书。他的探索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震动。随之,在欧、美、亚、非等地相继发现岩画,使之成为世界性对史前艺术、史前史、考古学和人类学等众多领域的考察、研究课题。随着考古学和岩画学的发展,极大地破解了人类史前神话传说和所渲染的不解迷团,某种程度上填充了无文字时代的历史空白。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当然也是岩画资源大国,分布地域广泛,作品内容、风格涵蕴厚重,从2011年前所发现的岩画资料归纳,可以划分为北方、西南和东南三个系统。为了填补中原岩画空白,2011年12月11日,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在河南省新郑市召开了“中原岩画”项目启动会议。以具茨山岩画为中心展开了对中原的南阳方城、平顶山叶县、驻马店等地的考察发掘,到2014年6月,已发现岩画超6000多处,以其独特的凹穴岩刻类型,形成中原岩画的独特文化现象。南京师范大学的汤惠生教授认为中原岩画在中国岩画及世界岩画中,都具有特殊性。 叶县西唐山是发现中原岩画最早的地区之一。 清代咸丰年间,叶县书法家、爱好自然人文文化考察的许静,他在西唐山大东沟的好汉坡、走马岭(别名紫磨岭,因,此山之石呈紫色,可打造石磨而又名之)、对面坡等几道山梁,首先发现和考究了岩画。尤其是,他在好汉坡上发现内容最丰富、面积最大的岩画以后,于其上方的一堵峭壁上,留下了 “南图山——许静题”(为区别他在西唐北麓尖山题书的图山而加以‘南’字)的摩崖题书,并于山顶卜地设莹。它可以佐证,许静是发现叶县常村镇岩画的第一人,只不过没有上升到岩画角度,认为是大自然形成的奇异图景而已。 那么,西唐山为什么会有如此典型的岩画呢? 常村镇是叶县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的乡镇之一,尤其是地处伏牛山余脉西唐山东麓,连绵十余公里的著名青石之乡——下马庄村,这里是火成岩与水成岩形成的交错处。这里的石质大多为砂岩、页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片石”。质地较为松软,利于开凿、打磨,从历史和地貌石质的角度分析,客观因素应该是叶县最早出现岩画的乡镇之一。尤其是许静在这里曾题书“南图山”的考察史迹,当然应是中原岩画启动考察的依据重心之一。 二零一零年三月下旬,叶县保安镇籍考古学者马宝光根据许静题书的线索,对西唐山大东沟马拉庵水库沿岸的山梁进行了考察,这里确实蕴藏有多达上百处的岩画。分布约两公里长的马拉庵水库两边的岩石上,涉及马拉庵、葛家岭等多个自然村落,是平顶山市首次确认的大面积岩画。 马宝光对叶县常村镇马拉庵岩画的考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叶县政府的极大重视。二零一零年四月十三日,国家岩画天书课题组专家宋豫秦教授来叶县常村镇马拉庵水库岩画现场考察时,惊呼这里是“中国天书王”。随之,河南省古建专家杨焕成先生、河南省文物局郭振勇处长、河南省炎黄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具茨山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刘五一先生、河南省考古专家蔡全法先生一行到叶县考察,都对西唐山岩画予以高度评价。这些专家学者对叶县常村的岩画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它是中原远古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 二零一零年四月七日,叶县政府在常村镇召开了岩画保护工作现场会,县长古松亲自到现场进行调研。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七日,横山友一、平井富夫、松岗胜彦等三位日本友人闻讯,冒着四十度的高温,专程从郑州到叶县常村镇马拉庵水库的山坡上参观考察岩画。他们赞扬说:“我们来河南十次了,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好的东西,你们把我们带到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从未看过的文化。中国的文化非常厚重。” 二零一六年中夏,笔者冒着酷暑炎热,拖着疼痛的双腿,在长子张晓东、儿媳路君芳、外孙谭冠林的陪同下,以任国水为向导,慕名亲临西唐山大东沟马拉庵水库,对沿岸的岩画进行了实地考究。 吃过早饭,我们驱车从常村西任庄顺漂麦河而上,来到了老下马庄自然村头。从这里去大东沟欣赏岩画有两条山路可走,一条是北路走葛家岭,汽车可直达马拉庵水库管理所;一条是南路,取道马拉庵,虽汽车不能直达水库,却可欣赏水库外围的风情。我们便选择了南路。汽车缓慢地行驶在狭窄而曲折的山涧乡村道路上,路两旁,岩壁耸峙,怪石林立;深谷内,石堰梯田,层层叠叠。约行三公里,便来到了马拉庵村。马拉庵村是一个古老的山村,因村西山之左有古刹红顶寺院,村之南姑姑儿岭有一尼姑牵马驮物在此建庵出家,遂取名马拉庵。后来,位居深谷任花台的任姓全族移居到这里,遂以庵名形成了村落。出马拉庵村往西约一公里就不通汽车了,我们将车停在山坳里的小马拉庵自然村,徒步过小溪,沿着崎岖的山涧小路向水库走去。沟两边,山峦起伏涌滚,草木葱郁,一派黛绿:山谷中,一条长达近千米,宽五米,高三米的石砌涵洞,将昔日野马似的溪流裹得紧紧的,上面堆土造田,使乱石塞谷的深山涧变成了肥田粮川,它见证了“抓革命,促生产”年代,人们艰苦创业,改造自然的历史。登上巨石护坡的马拉庵水库大坝,就走到了右边劈山而建的水库管理所。顺着蜿蜒的盘山羊肠小道,再往里走,就来到了走马(紫磨)岭岩画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卧在马拉庵水库边的两块大岩石上的凹穴岩画,上面各开凿有拇指肚大小的十三个圆形小坑,每六穴为一排,并列为两排,另一穴在末端中间上方,触感光滑。这幅岩画的图案,即古老的民间对弈游戏——连窑石子棋,多为放牧的山民选择平整光滑的软质岩石,用硬质石块在上面碓凿而成凹穴,即成棋盘。这幅棋盘岩画究竟是什么年代的,很难确认。也就是专家们称之谓的“十二星凹穴”岩画,它近似旧时代孩童们爱玩的连窑石子棋盘。与具茨岩画作了详细比照,断定这些岩画和具茨岩画属同一类型。所以,专家认为,叶县发现的岩画连接了新郑具茨山岩画、禹州岩画和方城岩画,它们南北连成了一体,这对中原远古文化的研究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当走到马岭第一道山梁之南坡,即水库北边的半山腰处,岩画画面就渐次展开了。这里大多为页岩石块,各自成形,千姿百态,尤其是右上部那堵斜而长,有底有面的岩石更像开凿的绝壁栈道。 这道山梁的西坡,突出的有两块。一块能清晰辨认出来的是一个类似宝剑剑柄的图案,半米多高,可惜上部风化,只剩一道道的条形痕迹。另一块的风化石上的图案真像一匹站立的骏马,无怪乎日本客人平井富夫确认“骏马图”。 当走到走马岭第二道山梁东北坡,即当地山民们所称的北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高约两丈、宽三丈许的粉红色长石岩壁,民间俗称明挂石墙。上面分布着圆形、方形、条形、米格形、方格形、三角形、菱鞭形图案以及网状等岩画符号及其排列组合形式,纵观整个画面,好像一幅巨大的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的图腾。 这道山梁的南坡、西坡是岩画的密集区,凡是成型的石面,都具有一定的图形,而且各具特色。我在这里攀上爬下,拍摄了二十多张画面,可惜上传时不慎全被删除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位于西坡上部的那幅佛祖坐像岩画,肖像逼真,线条清晰,栩栩如生。 当我们走到马拉庵水库尽头、大东沟北部的好汉坡,这里的仰面坡上有两块巨大的岩画,上面的一块居中有清代叶县书法家许静题书的“南图山”三个隶书大字。 下面是西唐山岩画中的极品。一是画面幅度最大,二是内容丰富,三是画像纹路清晰。这块岩画由十多块裂开的岩石组成,每块岩石上都有大小不一的圆形小坑,其中最大的一块上面有30多个,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数以千计不已。这些凹穴大多为图像文字,也就是岩画考察专家们对它所评估的:“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和鲜明的特色,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岩画罕见的表现形式,这些岩画的形成年代最迟不晚于新石器时代,它较清晰地表达了黄帝时代先人及其后裔对天文、地理的认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等,是平顶山市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规模的古文化岩刻群。我反复审视这些古老而神秘的图案,它确实像人们所说的先前文字。无愧专家考证鉴定为,“叶县岩画天书形成于旧石器时代,距今有一万年——二十九万年。” 我爱抚地用手触摸这幅岩画,它虽经过长年雨水冲刷,至今亦然全都光滑平整。可以说,它是岩画中的瑰宝。 我站在这幅岩画前留影时,无意中眺望对面的许坡山崖上,呈现出一幅更加怪异的岩画。它宛如张开的大嘴巴,上、下两排洁白的镁岩石(俗名白马牙石)活像人的牙齿,中间可以穿梭行人,向导任国水老乡说,那幅岩画叫“白牙石过道”,是他们赶着牛羊去大东沟放牧常走的山道。 当我们走下好汉坡时,已经十三点半了,加之天热,真是汗流浃背,饥肠辘辘。然而,我们走在杨树林荫下的崎岖山道上,不时地放眼兜览那坡坡岭岭的缤纷多姿、奇形怪状的岩画,真是难舍难丢……
|
|
来自: 西唐愚叟gb6iqv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