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作为一名传统武术的捍卫者,您为何近两年喜欢上了健身? 答曰:首先我应该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不管我在武艺上取得何种的成就,至少算一个传统武术的“捍卫者”,多年里,对于武艺痴心不改,如疯似魔,尤其是到了中年,多了一份深情和责任,亦更加痴迷,也是“渐入佳境”的感觉吧。武艺的真实、强悍和气度以及特殊的美学表达深入到我的骨血之中,欲罢不能,让我觉得为了自己心爱的武艺可以承受任何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 至于健身,确切地说是从15年的那场生死的转折开始的,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作为一个武者有一天会走进健身房,会在“塑形”和“雕刻”自己的身体上投入如此大的精力,而且让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也感到惊奇的是竟然要把这健身房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生命的终点,绝不是意气用事和心血来潮。 ![]() 喜欢健身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突然在45岁的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让自己的皮囊在臃肿不堪中沉沦下去,一个大腹便便的武者纵使有一身武艺,也会让自己在面对镜子的时候哑然失笑和自惭形秽,暗自神伤。一位熟知我的兄弟在两年前说我之所以选择健身是为了用强大的身躯包括八块腹肌来掩饰自己的内心的不甘与倔强,听得我几度落泪,这也是走进健身房的一位原因。如今,在镜子中看到那个棱角分明和八块腹肌的自己,我常常会感动到落泪,庆幸自己两年前的选择,甚至感谢15年11月25日那一夜的重生,不管是缘分还是劫难,如今皆已从容应对。 或问:传统武术讲究松活圆润,发力如鞭抽,健身房的力量训练会不会让您的肌肉变得僵硬,影响武术技术和劲力的发放? 答曰:传统武术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相对于竞技武术的套路和散打体系而言,那么在传统武术的理念上,至少“练”和“打”是统一的,即我们所说的“体用兼备”。既然讲到传统武术,那么我们自然不能回避一个“打”的问题,不管是“说招”式的“假打”还是拳拳到肉的“真打”,都要落实到身体素质,包括力量和耐力。过去的拳家常常把练功生活化,所谓“行走坐卧,不离这个”,每日花费五六个钟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练功,尤其是和同门、弟子之间的实战演练,这样的拳家也就是芗翁所说的“职业拳术家”,和现在的职业运动员是一个样。武术界讲“拳假功夫真,力大强十分”,尤其在格斗上,力量的元素至关重要,体现在技术上就是爆发力和击打的力量,当然还要有很好的耐力,只不过过去的人用石锁、石担,现代人用杠铃和哑铃,过去人在山路上奔跑跳跃,现代人在跑步机上奔跑,当然传统武术还有许多训练“核心力量”的特殊技法例如“抖大杆”,“铁牛耕地”和“蜈蚣蹦”等,服务于传统武术的技法,这都是十分宝贵的素材,属于保罗·威德说的那种“古老的体操训练”,完全还可以和现代的健身、格斗训练相融合。 而现代健身训练除了“塑形”和“练块”之外,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提高身体的机能,对每一块肌肉的训练达到了极其精细的地步,反复刺激,快慢结合,松紧有度,让肌肉收缩有力而富有弹性,而不是钢板一块。所以,我认为,也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健身训练不会使肌肉变得僵硬,完全不会,而且会全面提高身体机能,让肌肉的爆发力和耐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是武术人应该积极面对和汲取的。我曾经和几位武术界的前辈探讨过,传统的柔韧训练异常艰苦,小孩子常常疼痛难忍,呲牙咧嘴,为什么不借鉴瑜伽的训练方法,在“冥想”和“愉悦”中拉伸肌肉,轻松地完成“一字马”,那么力量训练也是如此,现代的健身训练已经自成体系,科学而精密,传统武术在力量训练方面完全可以借鉴、融合健身训练,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更好、更全面、更精准地表达传统武术的技术和神韵。我想这本身并不矛盾,古老和现代之间本来就相通,有一种生命的信息始终在传递,这便是人类的神奇。 ![]() 最后,说一句,我愿意做一名棱角分明,身披盔甲和八块腹肌的武者,在风中油然起舞,而不愿辜负上苍赐予自己的这幅好皮囊,好身板。健身之甘苦,乃至上瘾,亦是一般人难以理解,因为我身边的很多人办了健身卡,热乎一阵子便放弃了。一日晨,本如法师赋诗曰:南山深处自在人。我和之:长安千年欢喜佛。是为一种武艺和健身的修行,乐在其中,如不得众乐,犹独乐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