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抗战艰苦卓绝,8年的抗战更是可歌可泣,全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齐心抗日。1937年7月7日,由于日军继续进犯卢沟桥,遭到我中国军队明令拒绝,由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七七事变之后,不可一世的日军曾十分狂妄的宣称三个月彻底灭亡中国。实际上,日军对中国的一切攻势都是在围绕着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进行的。日军刚刚占领北平,就直接纠集优势兵力,一路南下,企图相仿元朝灭宋朝,满清灭明朝的做法,直接由北向南,一鼓作气彻底击败中国。不过,我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种策略,使得日军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从而使得中国避免了宋明两朝的覆辙。 中国军队这一策略的实施背景:七七事变,日军南下畅通无阻 都说以史为鉴,那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5000年的主要战争史,几乎都是由北往南打的得以获胜,而由南向北往往以失败告终。除了明朝朱元璋的抗元战争之外,有且只有一次战争是从南往北进行而且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胜利的,这就是我军领导的北伐战争。由此可知,以史为鉴,我中国军队以真实的历史教训得知,由南往北的作战获胜的可能微乎其微,远远不如由北往南来的迅速。进而,我中国军队就想到:假如日军真的仿效元朝灭宋、清朝灭明的速战速决的由北向南的战争策略,那么中国军队将会在整个抗日战场上陷入被动的局面。 以抗日战争前期中日实力的对比来看,假设中国失去了国土带来的天然战略纵深,而使得整个中国军队彻底而迅速地被日军逼入狭小而贫瘠得西南地区,那么整个抗日局势将会对我中国非常不利,我中国很有可能在抗日前期就如南宋一般偏安一隅,也就很有可能最终重蹈南宋和南明的悲剧,那么我中华民族也就将陷入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危机之中。 中国军队这一策略实施的先行战役:淞沪会战 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军想速战速决的攻势之时,整个中国军队就立刻制定了“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战略方针,以达到长久作战,消耗日军之兵力、国力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换取国际支援,例如苏联和美军的支援”的应对策略。而中国军队组织的;历时长达三个多月的淞沪会战,就是这一策略的先行战役。日军军部本以为能够迅速解决“中国事变”,但是,令日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全体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的抵抗十分顽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在上海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精锐进行血拼! 由于淞沪战争不断升级,日军本部不得不不断抽调兵力来支援淞沪战场。于是,整个日军速战速决的由北南下的战略战术,就被淞沪战争给彻底击败。与之相对应的,日军将大部分的精锐兵力从北方的直线战场中抽走。由此可见,淞沪会战此举直接成功的分散了日军的主力作战部队,直接将整个日军拖入了中国整体战略的泥潭。 淞沪会战这一战役,中日双方总共投入约100万军队进行搏杀,且前后持续了整整三个多月!整个淞沪会战,日军共投入了8个师团和2个旅团,共计20万余人。而日军在淞沪战场的直接死伤近4万余人。可以说,淞沪会战直接宣告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而宣告了中国方面的整体战略的胜利。在此,致敬淞沪会战的英勇将士,是你们给了中国继续战斗的希望! 淞沪会战中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淞沪的工业对中国的持久抗战十分重要,淞沪会战的将士们用命拖延的三个多月时间也使得淞沪地区的许多工业产品得以转移,由此可见,淞沪会战更为中国持久抗战提供了更持久的可能。 中国这一策略的结果:成功将日军拖入战争泥潭,中国必胜! 淞沪会战之后,中国军队审时度势继续采取的这一正确的策略,继续把日军的进攻方向由北向南的方向改变为由东向西,这其中和淞沪会战同等重要的战役就是淞沪会战。中国这一策略利于中国的长期作战,使得获得了宝贵的战略纵深,同时使得日军陷入了中国的战争泥潭之中。可以说正是中国的这一战争策略,才使得抗战时期的中国避免了重蹈宋明两朝的战争悲剧,同时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从此之后,整个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中国南方的泥泞道路和崎岖丘陵上艰难爬行,彻底失去了作用,使得日军的推进速度大大减缓。三月亡国从此之后变成了笑谈,中国这一策略也奠定了中国的胜局,奠定了日本的败局! 最后,向抗战中的所有英烈们致敬,是你们的浴血抗战才使得炎黄留下了血脉,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保留下来! 主要参考资料:《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武汉会战》《血染辉煌――抗战正面战场写实》 作者:底层史观 如您也想吐槽,请留下您的意见;如您喜欢,请点赞转发;如您方便,也请关注一下正能量小编。 阅读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