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家学宝」 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大芒果 1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同的家庭,往往培养出的孩子天差地别。 可是,同样的家庭,同样的父母,两个孩子成年后却过上了“天上地下”的生活——这样的故事也真实存在着。 哥哥伊凡是一个千万富豪,只差一岁的弟弟却是居无定所的穷光蛋。 前不久,有英国媒体专门给他们拍了个纪录片,还来了个“变形计”,让他们住进对方家里8天,看看会带来什么改变。 这就是豆瓣评分8.0的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要讲的故事。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伊凡和大卫出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英国家庭,他们的父亲是警察,妈妈是银行职员,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生活还过得去。 兄弟俩人生的分水岭,是从成年后开始的。 哥哥伊凡21岁离家创业,通过做小生意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用这笔启动资金再进行创业,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千万富翁。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他拥有几座豪宅,还在持续扩大商业版图;他步入政坛,不断为社会发声。 就当伊凡在上流社会逐渐风生水起的时候,弟弟大卫却没考上大学,他到修理厂做了一段时间学徒,但没能坚持。后来又放弃了工厂的转正考核。 他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唯一的谋生手段是到建筑工地干苦力,唯一的栖身之所是一辆破破旧旧的房车。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在过去的25年中,哥哥也曾经悄悄地帮助弟弟,给弟弟的钱“不超过10万英镑”。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可是弟弟却看不惯哥哥所拥有的一切。 “富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靠着吸穷人的血吗?” 他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富人们的反感。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兄弟俩不同的命运,在他们的童年回忆中能追根溯源。 虽然出身相同,吃着差不多的食物,穿着差不多的衣服,上着差不多的学校,不同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细微差别,在岁月的复利作用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深刻影响。 2哥哥毫不受宠,弟弟备受关注 由于大卫是弟弟,所以被格外宠爱。 伊凡还记得,当自己大一些,需要去给邻居干活来赚些小钱补贴家用时,大卫却可以睡懒觉,享用母亲准备的餐点。 回忆起童年,伊凡甚至用“糟糕”来形容。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我起早贪黑打零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经常会发现大卫整天没做任何事。”如果非要说有,无非就是些破坏公物、卖小黄书来赚香烟钱的“蠢事”。 妈妈回忆起大卫的过往,会解释说: “不是很坏的、小孩子的那种恶作剧。” 可见母亲对于大卫的宽容和爱。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因为大卫和父母的关系更好,总能得到父母的优容与宽待。想起小时候父母总是护着弟弟的场面,伊凡坦言“经常嫉妒他”。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俗语说“惯子如杀子”,小时候过得自在轻松的大卫,始终学不会承担生活的责任,他甚至吸毒还引以为傲。 究竟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还是从小就严厉教导,一直是很多父母的纠结。 伊凡和大卫的父母一定也有同样的困惑。 四十多年过后,两种教育方式的结果显而易见: 管教是必要的,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及时纠偏,走向正轨。相反,很多缺乏管教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无所事事,更糟的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但是,有着“糟糕”童年的哥哥伊凡,偶尔还会羡慕弟弟。在弟弟的洒脱面前,他显得有些落寞。 ![]()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无论是管教还是放任,一旦“过度”,都未必是好的。 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还当因人而异。 就比如在伊凡和大卫的故事中,父母如果能给伊凡多三分的关爱和宽容,而给大卫超过七分的管教,也许结局就会大不相同。 3哥哥从小就有责任心,弟弟事事三分钟热度 伊凡从8岁起就帮别人遛狗、修草坪,白天送报,晚上在超市的包装部工作。 ![]()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他如今富裕的生活,“其实是童年生活的翻版”,就是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并非像弟弟认为的那样逍遥自在。 相反,小时候的弟弟总是在搞些恶作剧,自由自在地释放爱玩的天性。 ![]()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很早就承担养家糊口责任的哥哥伊凡,被锤炼得独立能干,极富商业头脑。 弟弟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变成了成年后的游手好闲,他放弃了曾经为之努力的考试,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比如房产经纪人、老师、木偶戏演员、咖啡师、销售员,但总是三分钟热度,最后一事无成。 兄弟俩在责任心上的天壤之别,从细节就可见一斑。 有一天,弟弟邀请哥哥去参加自己的新书售卖会,哥哥很守时,可是弟弟却迟到了三个半小时,还不以为然。 ![]()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可以看出,哥哥从小就养成了遵守契约的习惯,可是弟弟却远远没有完成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社会化,就连“守时”这么小的事都难以做到。 著名商业评论家吴伯凡评价大卫说: “儿时缺少契约精神是有巨大代价的,就像高利贷,会在一个人成年后加倍地偿还。” 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我们不再需要孩子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了太多。 正如《正面管教》中所言,“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懂得放手、放权。 那么,父母该在何时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漫画家蔡志忠认为,在孩子有能力为一件事负责的时候,父母就该教会他负责,越早越好:当孩子能走路时,就让他为自己走路负责;当他会说话时,就让他对自己说话负责。 他的女儿曾经去美国留学,除了基本的学费和一万块生活费,蔡志忠不会给女儿额外的钱,他说:“不是不能给你,是我给你反而会害了你。” 女儿只好通过卖东西、做家庭教师等方式来赚取生活费,学会为自己的独立生活负责。 从小就有责任心的孩子,定会从中收益一辈子。 4哥哥对人生有渴望,弟弟却被过度满足 摇摆不定的童年,对稳定关系的渴望,成为伊凡日后想干一番事业的主要推动力。 ![]()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当伊凡承受着些许匮乏感的同时,大卫呢?他从未缺少什么。充分的满足感是他创造力得以开发的温床,却也落下了凡事得过且过的坏习惯。 长大后,伊凡出资帮大卫出版了他写的两本书。 ![]()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可是大卫还是会反复追问他: “你为什么没有给我买船?” 仍像个孩子一样,想要什么就要从别人那得到什么,而不是自己去争取。 ![]()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最终,大卫自暴自弃,干脆彻底放弃了对物质的追求,反而用一些虚无荒谬的理论作为精神支撑。 ![]() 图片来自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视频截图 教育作家张文质提出,这是一个“尿不湿时代”。 用尿不湿的孩子,跟用尿布的孩子大不一样:当孩子长期处于“尿不湿”带来的舒适状态中,感觉不到不舒服,他反而也没法感觉到舒适了。 大卫就是典型的例子,当一个人被过量的满足淹没了,他没有了渴望,就无法在渴望中体验得到的快乐。 今天的很多孩子,没有“渴”,只有“望”,他想得到什么,就立刻拥有什么。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变成大卫这样的“佛系青年”,只会用无欲无求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无用。 在物质丰裕的年代,我们不提倡“饥饿教育”,但一定要给孩子留点“渴望”的余地。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尽早地教会他,财富是靠劳动换取而来的,幸福是要靠奋斗争取来的。 也许有人会说,哥哥追求财富和地位,弟弟追求艺术和自由,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无可厚非。 没错,拥有财富的多少,从来不该成为社会对一个人的唯一评价标准。 但相信父母们更希望培养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有理想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徒有创造力、没有行动力的孩子。 财富或贫穷,不过是随之而来的“附赠品”罢了。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