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

 小萌空间 2019-05-27

从1994年中国接入全球互联网,到2018年中国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互联网在中国的24个年头,太多疯狂的梦想成为现实。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互联网不仅颠覆了传统模式,更注入了新力量,使其提升到新层次。那么互联网+文化产业有什么新趋势,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1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数字化精神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它不同于传统文化产业,也不同于传统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虽然互联网文化产业形成的时间较短,但发展神速,是文化产业的新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我国文化产业按照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三阶段,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的渗入和影响日渐加重,整个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已经不可避免向网络文化靠拢。因此,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国家层面非常重视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2017年年4月,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文件,也是首个明确提出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政策文件。《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网络文化产业内容和形式,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丰富网络文化内涵,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互联网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是非常迅猛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6%,远高于其他领域。目前,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动漫、游戏等已经成为了网民文化消费的主要产品,互联网文化企业不断增多,互联网文化产业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都在进一步凸显。

2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分类及特点

互联网文化产业分类

从产业角度看,互联网文化产业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比如网络文学、网络音乐、数字图书馆、数字电影等。其二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比如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产业”。目前,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服务、数字影音动画、无线内容服务为主,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特点

1.形成上下游打通的文化产业链

互联网在传统文化领域,如出版、阅读、音乐、电影等,进行逐步的渗透加速,使得文化产业线上、线下的消费渠道得到有效整合,各环节间的壁垒逐步被打通,促使新的文化产业生态链形成。如腾讯互动娱乐通过互联网平台,集合内容制作、发行销售、衍生产品等各个环节,有效实现各环节的融会贯通。

2.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

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速度。当前,文化产业内部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跨地域、跨行业及跨媒体经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技术、创意和资本的引领下,打破了原有的产业边界,相互融合形成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新兴产业形态,使互联网文化产业具备了新的发展方式。

3.文化创客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生力军

文化创客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将各种创意设想转化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成果。当下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颠覆了传统的服务和创新模式,形成了新的技术范式,为文化创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3

互联网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文化产业面临管理困境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起来的,由于互联网存在虚拟性和动态性,网络文化自身又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动态性、多元化、多变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给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相关的产业管理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不同的文化形式可以并存于网络之中,网络上充斥着众多低俗娱乐文化。低俗娱乐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网络犯罪、网络暴力、人肉搜索、黄色信息等,十分不利于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传播形态的界限不断模糊,在整个网络空间当中会呈现出多元的形态,这种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参与角色就会逐渐的被淡化,权威性也会逐渐的降低。

2.对文化产品质量和产业转型提出新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和自由,不仅可以方便的获取各类文化产品,而且还可以对文化产品直接进行评价等,文化市场的反映更为强烈信例如,如果质量不高的文化产品上市之后,受众对其内容与质量不满意,则可以不经由传统媒体进行评价,而是直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互联网渠道自己发布,可以对文化产品市场形成直接影响,甚至造成滚雪球式连锁影响反应。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潮流下,网民对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为了产品质量的比拼。

3.国内外竞争更为激烈,文化走出去有现实困难

一方面,互联网拓宽了文化产业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形成了更为多样的文化业态和发展模式,使得网络文化产业竞争激烈,不仅要对从国内文化消费市场中分一杯羹,还要警惕国外文化产品的渗透,应对国外文化产品如美国大片、韩剧的冲击。

另一方面,互联网文化产业走出去有现实困难与发展瓶颈,拿网络文学来说,由于缺乏兼通中国文化与欧美阅读习惯的高质量翻译人才,缺少熟悉海外市场以及文化差异的推广运营人才,国企业最终仅能够作为海外市场开发的配合者,而不是主导者。

4.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带来冲击

在“互联网+”之前,文化产业由于渠道限制,其受众主要针对非网民。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接受文化产品的渠道大大增加,分流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受众,且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高,分流越来越严重。

4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1.加强相关的监管

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监管,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规范和行业守则,增强对网络文化发展的管理。

2.积极完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市场机制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互联网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使得很多方面相关的法律覆盖不全或者法律真空状态。网络文化要公平健康的发展,就需要逐渐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做到让网络文化以及网络文化产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发展和壮大。

3.加强融合,构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格局

首先要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及时掌握当下人们的兴趣偏好、消费路径,并结合这些内容元素进行生产创作,将新颖优质的文化作品准确传达给大众;

其次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通过互联网注入创意,通过创意激活资源,催化文化资源的价值,增加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深度;

最后要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使互联网与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与艺术、教育多领域协同。

4.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互联网文化产业有着众多科技和跨行业技术组成的新兴产业模式,需要吸引大量懂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文化内容的专业人才,推动产业链融合及创新发展。做好互联网文化产业需要建立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适应互联网文化产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依托科技信息技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互联网文化产品。

5.加强互联网领域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互联网新技术带来了新的文化产业生态,例如阅读、动漫、音乐、影视等多领域都随着互联网的介入而发生重大转型,但是其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需要更加规范互联网领域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主体能动性,鼓励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要发挥企业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