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学定律公式(上)
2019-05-27 | 阅:  转:  |  分享 
  
第二讲解方程知识导航:一、会用数字和字母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相乘,数要放在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按照顺序排列,如:7x,5
abc,6xy,X2=X·X等等,它们之间都表示相乘的关系。二、简易方程1.方程的概念与特点(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个等式。用等号连接的两个式子,叫做等式。(2)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
式不一定是方程。(3)等式的性质1:在等号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等式的性质2:在等号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
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4)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方程的“解”是一个使等式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
”是求解的过程。2.解方程的方法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还可以应用加、减、乘、除法的逆运算。对于较复杂的一元
一次方程能熟练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五步解法求解,并能判断解的合理性。求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
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求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减数÷商第三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知识
导航: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1)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2)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
,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
知。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1)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根据分析设定未知数;(3)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
求解方程:(5)将结果代回原题检验,答。第四讲平均数问题知识导航: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及它们的份数,求总平均值的问题,叫做平均数问
题。平均数问题最基本的原理是“移多补少”,几个数的平均数一定比其中最大的数小且比其中最小的数大。解平均数问题基本公式:①平均数=
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
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
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第五讲归一归总应用题知识导航:归一问题:复合应用
题中的某些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距
离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归一法”。有些归一问题可以采取同类数量
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归总问题:在解答某一类问题时,先求出总数是多少(归总),然后用这个总数和题中的
有关条件求出最后问题,这类问题叫做归总问题。计算公式: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第六讲植树问
题知识导航:植树问题,其实就是数学中设置等分点的计算问题。因此题中的情节不局限于植树,生活中的跨楼梯,锯木头,插红旗,安路灯等问题
,都可以按照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和思路解答。关于植树的路线,有封闭与不封闭两种路线。1.不封闭路线(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
那么植树的棵数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2)如果植树线路的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与
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3)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比要分的段数少1。即: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2.封闭路线在封闭线路上植树,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所属类型,
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第七讲年龄问题知识导航:年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年龄,每个人的年龄都在变化。那
么,一个人的年龄与其他人的年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简单的例子:亮亮1岁时,他妈妈28岁,妈妈的年龄与亮亮的年龄差是2
7岁,妈妈的年龄是亮亮年龄的28倍;当亮亮9岁时,他妈妈36岁,这时妈妈的年龄与亮亮的年龄差仍然是27岁,但妈妈的
年龄变成了亮亮的4倍。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发现,两个不同年龄的人,几年前或几年后,他们年龄的差总是不变的,而他们年龄之间的倍数却
在变化。另外还有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人的年龄每年都长1岁。如何解年龄问题呢?由于两个不同年龄的人,年龄之差始终不变。因此,解
答年龄问题,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特点,具体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第八讲倒推法知识导航:有些应用题如果按照一般方法,
顺着题目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列出算式求解,过程比较繁琐。这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着推理,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到解决问
题,这种思考途径就是倒推法。倒推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也是分析应用题时常用的方法。其中主要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互逆关系
。第九讲鸡兔同笼问题知识导航:“鸡兔同笼”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
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应该试着发现一些题目中隐含的条
件,比如说:鸡和兔各有一个头,但是,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样的话,每增加一只鸡,脚的总数就会减少2只,通过这样的考
虑,我们就可以使问题简单化。对于特定问题,可以利用假设的方法来计算,比如将所有的动物假设为兔,然后通过“每只兔脚数-每一只鸡的脚数
”这个差额来计算鸡或兔的数量同样地,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得失问题(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考试问题(做对得分与做错扣分)等等推广的鸡
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的变化也是很多的,无论如何,有一个式子始终是成立的:鸡数+兔数=总数或者:合格产品数+不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
做对的题目+做错的题目(有时还要+没有做的题目)=题目总数这是我们能够处理这种问题的根本。第十讲和差倍问题知识导航:1.和倍问题
.已知几个数的和及这几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几个数的应用题叫和倍问题。解决和倍问题,关键是确定谁为标准数(或一倍数)解决和倍问题
的基本公式是: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和-小数=大数2.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
应用题叫差倍问题。解决差倍问题,首先要确定谁作为标准数(一倍数)。解决差倍问题的基本公式是: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3.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和与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问题叫做和差问题。解答和差问题可以选择小数,也可以选择大数
作为标准数。解决和差问题的基本公式是:(和-差)÷2﹦小数和-小数﹦大数(和﹢差)÷2﹦大数和-大数﹦小数第十一讲因数与倍数
知识导航:1.首先要了解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内,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形如:a×b=c中,我们把a、b叫做c的因数,把c叫
做a、b的倍数。注意以下几点:(1)在谈因数与倍数时,一定要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因数或是倍数。
(2)0不作为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对象。2.怎样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就是在非零的自然数内,哪些数的乘积等于这个数,那么这些数都是这
个数的因数。例:12=1×12=2×6=3×4,那么12的因数有{1、2、3、4、6、12}共6个。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的
个数是有限的,就存在最大因数即为本身,最小因数是1。3.怎样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就是给这个数分别乘以1、2…即a×1=a
a×2=2a…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就不存在最大倍数,但存在最小倍数即为本身。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与最小倍数是相
等的且都等于它本身。4.了解相关的概念(1)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就叫偶数(俗称双数),习惯用2n表示。(2)奇数:不能被
2整除的数就叫奇数(俗称单数),习惯用2n-1表示。(3)整数:像……-3、-2、-1、0、1、2、3、……都是整数。(4)
自然数:像0、1、2、3、4、……都是自然数。5.数的奇偶性特征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6.倍数的特征(1)2的倍数特征:末位数字是0、2、4、6、8的数;(2)3或9
的倍数特征:各位数字之和是3或9的倍数;(3)5的倍数特征:末位数字是0或5;(4)4或25的倍数特征:一
个数的末两位是4或25的倍数;(5)8或125的倍数特征:一个数末三位是8或125的倍数;(6)11的倍数
特征:一个数的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数字之和的差是11的倍数。(7)7、11、13的倍数特征:一个整数的末三位与末三位
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大数减小数)是7、11、13的倍数。第十二讲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知识导航:自然数可以根据它们的因
数个数分为质数和合数。1.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例:2=1×2,5=1×5,13=1×1
3…像这些数都是质数。2.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例:12=1×12=2×6=3×4
,36=1×36=2×18=3×12=4×9=6×6…像这些数都是合数。特别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注意:质数与合数是根据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定义的。3.分解质因数:指的就是把一个合数用几个质数乘积的形式表示出来。例:15=3×5,24=2×2×2×3…
这就是分解质因数。注意1:分解质因数是解决数论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注意2: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
、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共25个。4.唯
一分解定理:N=a1p1×a2p2×…×anpn(a1、a2…an均为N的不同质因数)那么N的因数个数n=(1+p1)×
(1+p2)×…(1+pn)5.互质数的概念和特征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互质数的特征:(1)1和任何数都
是互质数。(2)两个不相等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第十三讲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知识导航:1.最
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最简单的表示方法(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自然数a、b最大公因数记作(a,b)。例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可以记作(12,18)=6。(2)几个数公有
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自然数a、b的最小公倍数记作﹝a,b﹞例如:24和
18的最小公倍数是72,记作﹝24,18﹞=72。2.关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有关性质(1)如果a和b互质,那么
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ab。(2)如果a是b的整数倍,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b,最小公
倍数是a。(3)非零自然数a、b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d,所得商是互质的。(4)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5)若两个数
同时扩大m倍,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扩大m倍。(6)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这两
个数的乘积与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商。3.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1)列举法:例:12的因数:1、2、3、4、6、12;12
的倍数:12、24、36、48…18的因数:1、2、3、6、9、18;18的倍数:18、36、54…即(12,18)=6
〔12,18〕=36(2)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几个数的公因数去除,除到这几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将左半边的公因数
相乘。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也是用几个数的公因数去除,除到两两互质为止。将左半边的公因数和拐弯处剩下的数都相乘。(3)分解质因数法
:12=2×2×3;18=2×3×3即(12,18)=6〔12,18〕=36(4)辗转相除法:主要针对两个较大数求最大公因数
而言的。就是用其中较大数除以较小数,得余数r1;接下来每一步都用上一步的除数除以余数r2…以此类推,直到除尽为止,最后一步除数
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第十四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导航: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掌握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十五讲探索规律知识导航:找规律是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小升初常见的规律:数字规律、周期规律、图形规律、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等。数字规律:根据给出数字的规律特点,求出下面应该填写的数。周期规律:又叫余数的应用,通过规律进行分组并且求余数来解决问题。图形规律:结合等差数列求第N项以及求和问题。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通过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献花(0)
+1
(本文系690773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