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价的“勤奋者”

 无雍 2019-05-27

如果勤劳能致富,那么“早出晚归的农民”就不应该在社会最底层。但现实往往是赚钱越多的人越不是体力劳动者,越是体力劳动者,越游离在资源最末端,甚至享受不到应该享受的资源,唯一能够汲取到的是资源上层漏掉的些许残羹冷炙。

上学的时候,总有部分同学,早上起的最早,晚上睡得最晚,上课听得最认真,笔记记得最多,下课后还要去找老师问这问那,但是期末成绩单上却不是最前,大部分都呈现中等状态,稍好的中等偏上,真正成绩拔尖的,能够在众人脱颖而出的尖子生往往不是这类人,相反,他们更轻松。

俗话说,就是“费力不好看,好看不费力。”

难道是老祖宗的话错了,天道不酬勤了?我见过好几个学者解释过天道酬勤,他们一上来就提出论点,“天道酬勤,老祖宗骗了我们好多年!”诸如此类,这个绝对称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课题,或者说他们就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大道理都是没人喜欢听的,但是对大道理的批评却很吃香,因为这个打破传统认识。大家都认为这样是对的,但是就有人说这样根本就是谎言,根本就是骗子,根本就是愚笨,不然你知道这么多道理了依然过得很不好,他不仅批评了这些道理,而且还提出自己的辩解,一听,还真有道理!

这种技巧,其实算不上高明,就是在哗众取宠,老祖宗留下来的道理哪能让我们轻易破解了,难道我们比古代人聪明得多,那才是痴人说梦呢!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洗淘,绝对有他的道理,这些学者只喜欢从一个角度去论解,因为每句话都有它自己的“场”,放在我们身边,这就叫语境。

在这个语境中,它可能是这种意思,但是放在另一个语境中,它又有其它意思,有些学者为了哗众取宠,好像不说出点新东西,就显不出自己有多高明似的,挖空脑袋也得想出点其它不一样的东西来。于是选择一个角度,千万百计地去想出新东西,和别人不一样的新东西。

拿“天道酬勤”来说,就用农民来论证,农民够勤劳的了,但是他们却不是最富有的,早出晚归,挣的不过是血汗钱。站在这个角度来说,的确有他的道理,但是话又说话来,既然谈到角度,就已经决定了这句话不可能讲得很全面了,因为角度只能是一角,而不是整个立体。

西方的书籍经常以砖头为单位,一个观点能够弄一本书出来,翻来覆去就是为了论证那一个观点,他们喜欢把所有角度都穷尽,反正就是让你无可挑剔,所有情况都说出来了。而我们却不太以为然,经常都是微言大义,一句话,或者一个成语,信息量超大,反正就这么一句话,放到哪个场合都可能有不一样的解释,随着语境而变,所以伟大的《道德经》才5000多字,《孙子兵法》才6000来字,但是西方的军事名著《战争论》有70多万字。所以,圣人都不想著书,因为话就是那么几句话,但是一旦说出来意思全变了,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所以圣人不立文字,都是弟子根据他的谈话整理出来的,《论语》是孔门弟子根据孔子的对话整理出来的,《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

在佛教中,还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么个说法,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妄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大迦叶。这里不立文字和上面道理类似,文字是相,而性无形无相,用文字来解释性,本身就是一个颠倒的过程,所以不立文字,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立文字”这本身就是立文字了,以幻制幻罢了。禅宗的十六字玄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回到主题,试图去曲解祖宗留下的经典的人,先要弄清楚词语背后的意思再说,弄清楚了背后的意思,再自己玩弄出一个新的道理,这不是在传承,这是在哗众取宠,在误人子弟。

天是什么,不是老天,不是上帝,而是天道、天理、规律,酬的是谁,勤劳的人吗?那勤劳的人也得分类啊,肢体勤劳的人,脑力勤劳的人,修行勤劳的人,自律勤劳的人等等!那这个天道、规律是哪种天道规律呢?是符合自律勤劳的规律、符合脑力勤劳的规律、符合修行勤劳的规律、符合肢体勤劳的规律。

农民用体力进行劳动,用汗水播种庄稼,用心呵护,只要不遇到山洪暴雨,付出多少汗水就能有多少收成,天道不就酬勤了吗!酬了他体力的勤。

但是,如果一位农民只是一味地种庄稼,又不考虑这里的地势低洼容易被淹,或者是离水源太远容易被旱,那么一旦遇到天气不对,很容易导致雨灾或旱灾,导致颗粒无收,那么这里他只能为智商付出代价,因为运气不好,天气不照顾他,他脑力勤劳为负值,抵消了体力勤劳值,这没什么道理可讲,谁让他不长点心呢!

如果他脑袋灵光,能选对地方,又蓄起了水坝,还流转了几百亩土地,利用机器耕种,在耕种之前还考量了市场,联系了厂家,进行了订单生产、甚至有保底销售合同,这样他的收成将是以前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期间他也付出了很多体力,比如选址,跑市场,联系厂家,谈判等等,这些都是体力劳动,但是整个行为的连接又是脑力劳动,所以他能够获取智力和体力的共同酬劳。

自律的人能够时时刻刻训练自己,不被外物利益所诱惑,不贪慕虚荣,不会分心,非常专注,那么他将获得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好转、身体的健康,这些都是符合自律规律的结果。在“诚信”上勤劳,对待朋友诚、对待客户诚,对待家人诚,等等。仁者无敌,他将获得是客户、朋友、家人的诚,他的生活会更加幸福,这些不就是天道酬勤嘛!

所以有些学者喜欢拿着一个角度说事儿,却不去分析这角度后面还隐藏哪些因素,沽名钓誉,哗众取宠。

我们常常陷入体力勤奋中,很少去关注智力勤奋,自律勤奋,反思勤奋等等,不喜欢动脑筋其实就是懒,这种懒比身体的懒更可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贤矣。”这是反思勤奋,内省勤奋,人没有十全十美,但也没有纯粹坏的,总有一个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能够经常反思、内省的。很少犯错,因为犯了错,会思考,越思考这种错误就越深入人心,下次再遇到此类事情,马上条件反射,自然能够避免错误。

颜回为什么叫复圣,因为他能够“不贰过”,也就是错误不会犯第二次,其实错误的类别并不多,就是那么几种,但是我们常常是在一种错误上犯很多次,圣人也不是不会犯错,只是不会犯第二次而已,不仅不会犯第二次,犯一次后,马上能够举一反三,联想到更多情况,更多类似的缺点,于是便在心里构筑一到防火墙,下次遇到即使不相干的事情,别人看来即使犯错也情有可原,因为之前没遇到过,但是圣人会避免错误,因为之前他已经能够举一反三了,早思考到过这些错误。不贰过,很厉害,举一反三,那绝对是了不起。但是用子贡的话说,“回也闻一以知十”,颜回已经不是举一反三了,而是闻一知十。

颜回能为后人所称赞,他是反思内省勤奋的典型,更是刻苦学习的典型。

有一类学生,他们畏惧思考,遇到问题不深入思考,而是选择去向老师求解,记的太多笔记,但是很少翻阅第二遍,上课认真听讲,但仅仅只停留于“记住”这个层次,从未试着倒推原理、举一反三等。须知,“学问”就是学习现成的再自我反问还没有的,关键在于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这类看似很勤奋的学生其实和“农民”并无多大区别,他们就是典型的劣质勤奋者、体力勤奋者,表面上他们很勤奋,其实他们是思考的懒惰者。如果用天道酬勤来鼓励他们,那可真是弥天大谎,用一句很直白的话来描述他们,那就是“方法不对,努力白费。”物理学中有“无用功”的说法,其实就是用来形容类似这样的学生的,须知,勤奋学习是功课之一,找一条有效率的方法更是功课的必要成份,大家只不过喜欢把注意力放在舒适区,一味地挑灯夜战,不想去思考有什么样的方法更能高效完成学习。

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恶补一团糟,最笨莫过于此。

曾风靡高中时代的“题海战术”,本人也是潮流中一份子,其实“题海战术”并非要我们去记住每个题,而是用更多的题来检验自己的应变分析能力,以及锻炼自己的快速思考能力,如果抱着“记住更多的题、考试可能碰到原题”的思想,成绩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突破。

这种心态属于典型的懒惰者,因为畏惧思考,心里没底,总希望把考试尽可能出现的题都做一遍,这样考试就能得高分了,实际上,往往这样做的后果是时间花费了太多,脑袋的思考水平还停滞不前。

我们总是喜欢机械式工作来消耗时间以此给自己造成充实的假象。

有次我统计一个全市中层以上管理层的家庭情况调查,足足五十多页的表格花了我一整天时间,加班到半夜两点才梳理清楚,那天是很长一段时间来最充实的一次,因为那一天几乎没有间歇过,都沉浸在工作中。平时可能懒散多了,在领导面前都没有底气说话,但那天底气很足,因为自己工作够努力。

这点也成了现在很多机关工作的弊端,总是喜欢拿时间来衡量个人优劣,加班得越多的同志,越优秀,领导越喜欢,但是领导却没考虑过,本来工作就那么多,哪有那么多班可加。如果一定有,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部分同志平时没规划,拖拖拉拉,上班时间开小差,下班了再搞工作。第二就是别有用心了,你看,那个同志天天加班,我们给他评优秀,领导应该提拔他等等。

真是乱套了,之前网上还报道过一位县委书记大改革,要求全县干部实行“5+2白加黑”作风,发扬革命精神,这可真是缺心眼儿,把大家都当牲口用了,革命精神必须要发扬,但是不能说“5+2和白加黑”这就是革命精神啊,这可没人说过,不过列宁倒是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这位县委书记形式主义太重,说出这种话估计也是给上级看的,当一个地方还需要以极大的时间成本来推动时,那不能说明领导发扬了革命传统,而是他领导水平欠缺。

回到上面的话题,尽管那天感觉很充实,但是当我晚上躺在床上睡觉时,反思今天有什么收获时,反而觉得内心空荡荡的,因为我只是机械式操作了一天,处理了一些很平常的数据,这种勤奋看似让人觉得充实,但对于人的提升除了浪费时间和制造充实假象外,没有任何帮助。

当第二天得知文件又作了调整,限定了年龄和工龄,意味着整个表格基本上要推倒重来,那种对“充实假象”的仇恨更深一层。

不过对于有些工作,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又不得不做时,或许我们可以从机械式的操作中去分析获得的数据,至少不会让自己停留在浅显的“劳作”层面。根据统计,可以看出,南区的管理层普遍比北区富裕,但是晋升到总部的高管大部分来自北区,这就说明南区市场比北区好,但是北区能出高层领导,如果想奔前途最好申请到北区,如果只想多挣点钱就选择到南区去,虽然这个数据统计下来可以轻松看到这些现象,但对于一个只懂得机械操作的人来说,即使有这种潜在信息,也未免能看到,这就是思考和不思考的区别。

不要沉浸在体力劳动中,做一个劣质的勤奋者。不过这也不能代表我们不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了,不从事一些小事情了,可没这么说。我们即使在做一件小事情,但是也要有一种随时随地磨练自己的心态。

比如磨练我们的意志,磨练我们的耐性,磨练我们的脾气等等,这又从单纯的体力劳动回到了智力劳动。只要做这件事,就用心地做,我们会得到比单纯做这件事获得更多的收获。

中国式英语的硬伤!

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到头来还是停留在“早上好、对不起、请原谅”这些基础上,连一句完整的表达都困难。

按照“一万小时”理论,也就是十年的时间,如果我们花十年时间在英语上,毫无疑问,我们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可以成为英语专家。但事实上,我们花了十几年时间,到大学连个六级都很难考过,有些甚至连四级都没考过,这说明了什么!其实这是我们“日复一日的劣质勤奋”必然结果。

睡觉时,漫不经心地听几段英语美文,坐地铁时听听英语发音,闲暇时喝着咖啡背诵几个英语单词,所有的过程我们都希望在“顺带”中度过,咖啡品了、睡觉睡了,顺带把英语也学了。看似很一举多得的事情,但是我们如果以结果为导向,结果下来几乎没有多大成效,也许是多记得了几个单词,也许是多听到了几首动听的英文歌,久而久之,我们就习惯在漫不经心中“顺带”学习,十几年下来还是处于“半吊子”状态。

通过以时间的量来换取“集腋成裘”的效果成为我们的一大误区。

有谁能通过“一有空就看点英语”成为英语专家的,几乎没有!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规划的问题,当我们目标不清晰时,除非处于爱好,很难把一件事情继续做下去,没有结果导向压力哪有出发源动力。

所以说靠毅力,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哪有靠毅力真正把事情办完的,起床靠毅力的人多数成为了懒猪,因为一谈到毅力就想到痛苦,一想到痛苦就很难坚持,坚持多久不过就是个时间问题。谈到坚持又回到脑力懒惰者,反正就是一天看点,顺带看点,总有一天能够集腋成裘的,这是没有去思考更快的提升方法,不肯花财力和精力去参加更专业的培训班。

所以要练就一项技能,如果靠劣质的勤奋,永远不可能炼成,而是需要专业的技能训练,科学有效的方法,再一遍一遍的重复式、标准式训练,这样才可能以最少时间达到最优效果。

有些人觉得学英语去培训班花钱,还花时间,其实这个思维很不对。选一个质量较好的培训班,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这就是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另外花一点钱,让我们更快学会了英语,我们可以有更多职业选择,还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其它的技能,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甚至可能随时变现的隐形财富,但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生活中很常见的事例,比如一个健身的人,如果总是抱着有空时就做做掌上压和仰卧起坐,显然他不可能有健硕的身材,因为他存在两点问题;“一是他没有清晰的目标,他坚持不下去;二是他没有标准的动作训练,会做很多无用功,长时间下来看不到效果,甚至会自暴自弃。”

我们做掌上压的时候,总喜欢以数量来平衡自己渴望健身的冲动,比如我们今天如果做一百个,我会感觉效果很好,很充实,离肌肉撕裂者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我们为了快速达到100个动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动作的标准,下压的幅度,如果在健身房,教练就会告诉你,你这100个基本没什么用,远远没有严格按标准做30个来的效果快。这就是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充实假象,我们总喜欢按自己认为的去让自己变得很勤劳,却从没想过哪种方式会让结果更快、更优。

我们很懒,尽管我们能咬住牙齿连续做100个掌上压,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避免了思考更优的方法以及更标准的动作要领,因为动作标准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体力。所以我们的懒不是来自没做多少动作,而是来自于从一开始我们就避过了困难区,而去选择舒适区,但是困难区往往会让我们提升最快、效果更优。

牛人一直知道投入-产出比,普通人也知道投入-产出比,但是仅仅停留在“知道”上。如果我们把很简单的“投入-产出”比用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以前很难的事情现在变得很简单,以前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现在几天就能完成,我们会觉得现在一天时间很长,一天甚至能做很多事。明明我们做标准的30个掌上压,只需要30天就能出现四块腹肌,但我们为什么去选择每天胡乱做100个,一年过后“根本没什么效果”这种愚笨的方式。

劣质的勤奋,比比皆是。我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话,很经典,也是一个很具有哲理味道的投入—产出比。很多人问一位企业家,为什么他能够不畏艰难做到今天,难道天生喜欢奋斗吗?

这位企业家笑道:“哪有人天生喜欢工作的,其实我比谁都懒,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肯拼,可能只需要十来年,我就能过上较好的生活,以后几十年里我都能幸福地过日子,相反,我倒是羡慕那些天天朝九晚五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一成不变,却能够坚持几十年,他们才是最不畏艰难的。”

这句话,着实打了我们一脸。我们不就是这位企业家口中的“勇敢”的“劣质勤奋者”吗,明明知道自己的生活会一成不变地过下去,但我们却从来不曾想去改变过,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隐忍”。

如此看来,所谓的企业家不过也是一群没有我们有“毅力”的懒汉罢了。网易老大丁磊说过,当初他创业就是为了将来能够不用朝九晚五上班,可以睡懒觉。

从未对自己规划过,那结果就只能被社会规划了。

一个人的心灵需要依靠,如果是游离状态,也许我们没有被社会抛弃,自己先抛弃了自己,于是开始归正自己,重新回到社会大流中。这种所谓的依靠不过是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勇气面对不一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即使在规划自己,也必须基于“社会”这个前提。

我们一直从众,大家都想要过安定平淡的日子,如果我们单独去寻求刺激充满挑战的生活,不仅我们叫另类,而且我们会先自我否定自己,因为安定平淡的日子是大势所趋,必然有一个安定平淡的结果在那里,众人都是这样过的,结果也摆在那里,为何要去寻求一个充满挑战却看不到未来的模式,所以我们选择了最简单的、最有胜算的模式。

其实,最终结果是安定的那种模式中,我们会遇到更多困难和愁心的事,其综合值远远大于“挑战”模式。就如同两只马的故事,保守的那只马以为取经路上充满荆棘、坎坷,很有可能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没有懒觉可以睡,于是选择在老家继续充当“劳作”角色,至少每天能够吃到草和睡个安稳觉。但是另一个马却不喜欢循规蹈矩,于是踏上了取经道路,结果他发现一路上也是该吃吃、该睡睡,即使遇到困难,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己还练就了一身本领。

故事的结尾则是,守旧的马因为年老体衰,被主人宰了分给众人食,而喜欢挑战的那匹马因为取经有功,晋升为“神仙”行列,从此也不用堕入六道轮回。

有位领导说的很有对,“如果你不会统筹别人,那别人就来统筹你。”如果我们不能够思考反省,敢于规划自己,那就等着社会来规划我们。

每次遇到几个问题,我们总是喜欢先解决简单的,尽管简单的问题步骤很多,操作很机械,但决不影响我们会优先选择它,把困难的留在最后来做。这个道理在我学生时代做题最为突出,如果同时有语文抄写题和数学题,我们会先去玩会儿,然后先去把抄写题先做了,把数学题留在最后,因为我们喜欢把困难放在最后,这样在大脑上至少有一个对困难接受的缓冲过程。

由此,我们就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再加上天生的“趋利避害”基因,做任何事时,都希望挑选最简单的。挑最简单的没错,但是我们从来不去计算结果最优、时间最快,效率一直以来都成为我们大多数人知道但是从来没考虑过的东西,简单到一件小事,大到整个人生。

懒惰的人不可耻,因为至少它还有不盲目的一面,最可耻的是那种明知道一成不变,还一如既往坚持下去,一如既往地坚持,还一如既往地抱怨,却从不为现状作出点改变的人。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种人就是下愚,真是没救了。

上天一定会给予那些勤奋的人,但是绝对不会给予那些劣质勤奋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