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说,做学问,不求日增,只求日减。这句话在当时那个只臣服于程朱理学的年代绝对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王阳明并非哗众取宠,对程朱理学忠实粉丝来说,王阳明在颠倒学问,因为做学问就是要博古通今,不然怎么会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说法。 这个世界有趣,有趣的地方在于他没有绝对标准,站在每一个角度都可以说对方是颠倒的,即使说话的人是颠倒着说的。 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就是一个擦拭良知的过程,原本所有天理在我们心中,但是因为贪欲蒙蔽,我们不能正确作出抉择,任由外在事物牵着我们鼻子走,做学问就是要不断擦去灰尘,让良知变得光明,只要良知变得光明,所有的天理就能显现。天理照在父母身上就呈现孝,照在兄弟身上就是悌。所以,王阳明说做学问要日减,减的是蒙蔽在良知上的贪欲、灰尘。而不是日增,貌似增加了许多知识储备,但是因为没有从良知上发力,徒有一堆方法、道理,越是这样,越容易骄傲自满,越容易对知识产生渴求,越容易急功近利,这样的结果就是本末倒置、颠倒众生了。 我们中国的高中生,最擅长的就是题海战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高考试金,证明题海战术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因为它能不断磨练我们的大脑,同时让我们对知识变得更加熟悉。但是,这其中又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同学的题海战术,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他们想的是题做的越多越好,潜在意思就是我把所有题型都做一遍,那高考就更有可能见到原题。 其实,这就是颠倒了,本末倒置了。因为即使做再多的题,碰见原题的概率也是小之又小。所以,题海战术的出发点,不是祈求碰到原题,而是在题上不断光明良知,让对做题的思维更加灵活,心变得更加宁静和从容,这才是题海战术的真正目的。其实,懂了这些,也就不需要去题海战术了。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身边成绩拔尖的很多同学不仅很少挑灯夜战,还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佼佼者,他们不崇拜题海战术,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用来磨洋工。他们天生聪明,在于不用刻意安排规划,就能去选择一条高效率的方法路劲,在每一个题上去深入寻找其题背后的思维,用大白话说就是做到点子上,这样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农民为什么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依然处于资源、财富的末端,这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很难有高产出的路径,他们的选择正好表现了他们的思维,自然不会有最优方法的产生,所以他们只能凭借体力像愚公移山一样一点一点地去获取资源,获取资源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社会更迭的速度、钱币贬值的速度。 在本书中前面的文章写过“劣质的勤奋”,就是形容一大部分人用时间量充当质量,白白虚度了光阴,填满了虚假充实感,只获取一丁点低微产出。 如果要用什么来描绘“颠倒”的话,那投入产出比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投入产出是算得上比较简单的数学公式,只要把产出的除以投入的,就能得出该方法的产出率,简单不能再简单。但这也是从数学角度来分析,固然简单,如果放到实际生活中,就会发现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要真正落实到具体事例上,是如此的难!因为附加在数学公式上的是人的贪欲、幻想,这些贪欲幻想以及一系列心理因素将让原本简单的数学公式变得困难,不再发挥它那个质朴的效率光芒。 我们都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但如果把我们放在战场,我们想的是兵越多越好,管他老弱残兵,只要数量足够庞大,就用三国中张飞说袁绍那句话“你这七十万大军就是伸出头让曹操砍,也得砍个十天半个月的吧。” 但事实上,兵越多问题就越大,因为太不好调度,战场上更不好指挥,后方粮草补给更是一个大问题,不是每个人都有韩信“多多益善”的天赋。在商鞅收复秦国土地河西之战中,以两万新兵对阵魏国三万铁骑,公子昂(魏国)认为自己三万铁骑,大有排山倒海之气势,如履平地。公子昂不会去想还有正兵、奇兵这个道理,反正就是一闷子全上,遮云挡日,一下子全搞定。结果,公子昂的铁骑被商鞅部队冲击几下,就开始自乱阵脚,没有章法,被刺死的多,被自己铁骑踩死的更多。这是从主观认知上去考虑问题,兵越多就越有安全感,越有底气。但是多而不精,多而没有章法,那就成大问题了。流寇为什么是流寇,部队再多也是流寇,因为没有章法,没有都能统一调度的制度。 如果把一个战场用公式来体现,就是胜利=精兵+良将+布阵,但是我们常常在“兵”上有好感,越是产生了兵越多胜利可能越大的印象。其实,如果军心不齐,人心不相背,没有一个团魂来凝聚他们的话,兵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 把投入产出比放在学习上,我们又会凭借主观认知,觉得时间越多越好,所谓“积累”就是时间值的体现,反正只要我花更多的时间,积累得足够多,那我有获得更好成绩的可能。我们把焦点放在了时间上,觉得时间上花的越多,必然就能积累更多,这是把投入盲目扩大,完全没有考虑产出。所以说投入产出比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数学概念,但是要真正做到它却是难上加难,因为我们人的贪欲、急功近利。 用时间制造了一种“充实”的假象,认为自己都阅览了,但事实上,一遇到新的题型,就开始变得手足无措了,因为没遇到过,结果成绩变得不怎么理想。这种投入产出比收效甚微。 王阳明说过,有些人在平时做学问不存养天理,认为自己够从容、够平静,一旦遇到事情就开始手忙脚乱。这就是完全颠倒了。 讲大话的人大部分是自以为是的人,总认为自己都懂,反正就是那样,结果真碰上事情了,一上手才发现原来和想象中出入太大,自己完全搞懵圈了,于是自乱阵脚,什么都搞不定。这种人平时做事不求甚解,草草了之,觉得自己已经吃透了,结果连表皮都没掌握,表面上他们掌握了许多技能、知识储备,只要遇到事情,肯定能随意拿出一套解决方法。事实上,他们大部分只停留在“凡事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办”上,思维永远停滞不前,自然跟不上形势多变的复杂世界。 这就是颠倒,世界原本让我们去学习磨炼心境、思维,于是拿出很多道难题出来让我们练习,并且还给出了答案,但是我们并没有去练习,而是把答案都背了下来,于是认为世界这个问题库我们都通晓了,不管它以后出什么难题,我们都能迎刃而解。可谁曾想,世界只贡献出了题库的百亿分之一。 有次,领导要求制定一个高效的内部职工管理方案,几个中层领导开着讨论会你一言他一语,一股想不出方案大家不准吃饭的架势。果然是人多力量大,经过一番思维碰撞后,什么东西都出来了,五花八门,有拿年终奖金作为管理筹码的,有从职位晋升为出发点的,有从企业文化为出发点的,有拿责任、任务作为管理基调的,应有尽有,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大前提,也就是领导经常在会上提出来的“大道至简”,也就是所有方案都要围绕一个核心点来运行,那就是简单、务实、管用。其实,世界上最不简单的就是“简单”,因为“简单”代表着低投入,但是要高产出,潜意思就是“高效率”,这是每个企业家都梦寐以求的,所以“简单”其实真的一点都不简单。 这次讨论会表面上开得十分成功,因为拿出了十来个管理方案,也就是说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出来了,最后让领导来做个选择题就行了。反正,能有的方法我都想出来了,至于选择哪个就是领导的事了。一大堆方案被送到领导面前,几个中层领导还在一旁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总算完成任务了,结果领导随便翻了几下,直接一票否决。 众人不解,难道领导能想出更厉害的招儿,大家都想看领导能有多厉害,还能抵得过众人的智慧。没想到,领导一句话把大家都弄傻眼了。 他说,“新的管理方案就是从现在起,只允许用一套管理方案,各分公司按照总公司方案执行,允许有细微变动,不能各自为政,这样一套那样一套,方案一出,功必赏、过必罚,不能讲一点人情,就是资历再老、级别再高也得按方案执行。” 我们都知道公司小的时候,靠的是营销,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挣钱活下来,当公司运作越来越好时,变得有一定规模时,就不是营销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就得靠管理。这家公司管理上比较混乱,每个分公司在管理职工上各自为政,花样百出,早已经从单纯地打造高效团队变成分公司负责人博取前途的晋升资本,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办法。这是偏离了本质,为了管理而管理。 有位哲学家说过,“人的本能就是拒绝承认和自己认知相反的事物。”我们的认知,往往取决于表面,所以造就了一个大千世界。 我们从小时候的电视剧中看到张飞是一个五大三粗、黑不溜秋的大汉,这就造成了以后即使我们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即使从纸面上并不能看到张飞长什么样,但是依然能感受到他那黑大粗的形象。其实并不然,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也许长久以来我们的认知就是错误的,或者说我们就没去想过张飞应该是什么样,毕竟他长什么样也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张飞的女儿做了刘禅的皇后,说明他的女儿长得绝对不会差,既然他的女儿都不会差,那张飞也不会差。 和尚不能吃肉,似乎我们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认识,信佛就不能吃肉,就要戒荤腥,就如同丁元英说佛教信徒老邓“他是看一个元宝不失德性,看一坛元宝图财害命。”事实上,和尚在南梁之前是可以喝酒吃肉的,而是佛教的狂热追随者梁武帝下令禁止的,慢慢地就变成了佛教习惯。我们可以看以前的佛经,上面并没有告诉我们不能喝酒吃肉的,只是在后人制定的戒律中才出现,至于符不符合佛法的本质要求,那就另说了。 有一种心理叫“颠倒心理”! 自私吝啬的人从来不认为自己自私吝啬,他想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凭什么我就要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同样是在一个环境下共同生存,我的东西都是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别人没有是他自己懒惰,或者是他命不好,他就活该没有。有如此多的信念在支撑着吝啬的人,他即使再怎么抠,也觉得理所应当。 越是觉得自己不吝啬就越容易吝啬,因为认为自己不吝啬就会更加收紧口袋,越是觉得自己吝啬,则会多多付出,相反,变得大方起来。 舜帝小出生于寻常百姓家,他的父亲叫瞽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溺爱自己的小儿子象,他总是觉得自己对舜帝是偏爱的,但结果是两次试图谋害舜。一次是在舜修屋顶时,瞽叟就在下面放火,企图通过火烧死舜,但是舜提前做好了准备,把梯子藏在屋顶上才幸免于难。第二次是舜在井里,瞽叟就准备把井里填埋,企图活埋舜,结果舜提前在井里打了一个通道,然后又再次幸免于难。 王阳明说,“舜是最不孝的儿子,瞽叟是天下最仁慈的父亲。”舜始终觉得自己对父亲不够孝顺,于是在所有行为中,无不表现出对父亲的爱护之情,即使父亲曾试图谋害他。而瞽叟觉得自己对舜很疼爱,于是就产生了颠倒心理,越加收敛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应有的爱。在舜的这个例子上,我们还能看到另一种启示,那就是当面对别人的谋害时,即使再伟大的圣人也不可能坐以待毙,所谓以德报怨就是用智慧躲避对方的伤害,暗示对方,我完全有能力对付你,只是因为我不想跟你一般计较而已。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一考试完就觉得自己考的不好,即使分数出来了还是觉得自己考的不好,旁边成绩差的同学就会认为他太虚伪了,明明成绩挺好,非得说自己考的差。事实上,这是两种角度下的结论,成绩好的同学,即使在别人看来已经够好了,但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他是真心的觉得自己考的不好,而不是虚伪。 聪明的企业老板会用企业文化这一套来渲染职工,这个企业文化就是来凝聚合力的,给大家树立一个目标,然后让大家把道德和精神境界上升到另一个维度,以达到企业所要求的境界为目标,然后大家就开口闭口谈目标、谈理想,这样就直接屏蔽掉“辛苦、值不值得付出”类似信号。因为,一旦某个人觉得自己苦,那么他肯定会想出很多理由让自己停下手中的工作,尽可能地去偷会儿闲,久而久之,他会懒到连去抬杯水都觉得很累。但如果企业文化做得好的,职工就是苦到要死了,你问他苦不苦,他会回答“还行吧,辛苦是一天,不辛苦也是一天,何不做点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样的认识和前者截然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他会更努力,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苦,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做。 在军队中,将军是最不想听到某个士兵说苦、累的,因为这样会蛊惑军心,让大家觉得更累,如此这样,这支军队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散,打败仗就理所当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