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拒绝“教化主”,远离 “野路子”!

 余闲书屋 2019-05-27

“书不入晋终是野”,“野”即人们常说的“野路子”。为什么说书不入晋终归是“野路子”呢?谁是书法中的“教化主”?谁又是书法中的“野路子”?

图:孙过庭《书谱》局部

先搞清楚“晋”是什么晋

“晋”指晋人风韵,起初盛行于两晋士族中悠游从容、清雅虚和、缥缈奇幻的高雅格调和精神气度,后来扩大到整个艺术领域,进而形成两晋独有的社会风气。从书法层面讲,晋人风韵即书家或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种特有的风度和韵致,是书法艺术中极高的审美气质,历来被很多书家视为毕生追求。为了不使大家坠入云里雾里而不知所云,以下从技法和工具角度谈谈晋人书法特征:

图:王羲之《远宦帖》

一、从形体上看

晋人书法以行草为主,行草自由活泼,书写速度相对较快,草书以使转为其形质,贵在流畅贯通。晋人结字以奇为正,形态多变;用笔侧入中收,中侧并用;笔法以手腕摆动和指尖带动笔尖绞转为主。

图:王献之《先夜帖》局部

二、从形式上看

晋人书法以手札尺牍为主,手札尺牍一般尺寸不大,只需摆动指腕即可书写。手札尺牍多为硬黄纸质,水墨晕化效果不强,晋人所用毛笔多为富有弹性的硬毫,在这种纸上运笔,笔锋变化极为丰富。

图:王珣《伯远帖》局部

再弄明白“入”该怎么入

“书不入晋终是野”至少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书法的本质渊源,二是书法的师承关系。汉字从适用性转向自觉性的艺术线条,大抵始于魏晋,加之无法企及的“二王”高峰,晋人书法被视为源头没问题。书法讲究师承关系也没问题。

图:米芾《论草书帖》

问题在哪呢?

探寻书法的本质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本质渊源反而会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和创新的禁锢和樊篱,师承关系也只会沦为墨守成规而已!米芾和王铎都说过“书不入晋终是野”类似的话语,他们也都很好的继承了“二王”书法,算是“入晋”,但若他们仅仅只是“入”,若没有“出”,没有推陈出新、独树一帜,那还是你心中的米芾和王铎吗?

图:王铎《草书诗帖》局部

结束语

在书法艺术探索和实践中,“书不入晋终是野”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若对此奉为奉为圭臬,则是给了“教化主”以市场;若对此弃之不顾,则是给了“野路子”以空间。对于书法这门独特而古老的东方线条艺术,“教化主”太多就会一潭死水,“野路子”太多则会本末倒置,您认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