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冶长篇》第九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5-27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愈”,胜过、超过的意思。

“闻一以知十”,“闻一以知二”,大多数情况下都解释为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或两件事,这样理解是有问题的。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注释是这样的,“一,数之始。十,数之终。二者,一之对也。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认彼”。“闻一以知十”应该理解为知始而知终、知部分而知全部。“闻一以知二”则应该理解为知道一部分,就推而知其相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意思。

“与”,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汉儒(如郑玄、马融)的注释一般都将其解释为连词,也就是“与”、“和”的意思。而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则注释为“与,许也”,也就是赞同、同意的意思。“吾与女弗如也”一句也就有了“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我同意你的看法,你确实不如颜回”完全不同的两种解释。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的修为更优胜一些?”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知道一个事情的开始,就能推知事情的全部,而我呢,只能做到‘告往而知来’”孔子听后,说:“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朱熹还引用了宋儒胡寅的话,其中有一句“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孔子对于求学之人的资质也分过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第一类人是“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能懂,悟性极高,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大概颜回是这种人。第二种是“学而知之”,比第一类人差点,但是通过学习,也可以达到圣贤的水平,子贡大概就是这种水平了。第三种人是“困而知之”,这种人主动性差,遇到困难了,才去学习,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才去学习,这种人是不能成为孔子的学生的。还有一种“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即使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的人,属于愚民,不属于求学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