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高考大概率考到的作文主题,快来积累素材!

 红瓦屋图书馆 2019-05-27

 2019-05-21 19:38:45 

阅读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8.17亿,“低头族”越来越多,而潜心阅读者越来越少。

据报道,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0.4%,低于2017年的84.8%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有63%一本书也没读过。

阅读遇冷原因

1、内心浮躁,无心读书

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

......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尘,“忙”与“累”也有另一番场景。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毫无书卷气;不少人心为物役,铁了心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则夺下了孩子手里的课本。从社会层面看,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这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不少书店和书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笈,这些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非但不能长精神,还要“长疾瘤”。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詹勇

2、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网络时代,阅读可以更精彩》李待军

阅读意义

经典时评

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人更是警告: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就已经堕落了。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社会的底气和定力。因而,图书馆排队借书的队伍长了,信谣抢盐的人就会少些;平时科普工作深入细致了,市民们面对PX项目的心态就会平和些。

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古往今来,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詹勇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阅读,就是心灵探索与发现的旅程。读诸子百家,与先哲对话,体验智者思辩之理;读中外史籍,览风云变化,感悟兴衰治乱之道;读唐诗宋词,吟咏品味中,发现艺术真谛之美;读各国好书,游目骋怀间,领略文明参差多态。有品质的阅读,总是让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保持思想活力,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得到智慧启发,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滋养浩然正气。书之所在,即是诗和远方;思之所向,即是人与世界。面对转型时代、纷繁世事,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我们的视野才会变得开阔,心灵才能找到方向,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的光彩由此不断绽放。

——《读书,守望我们心灵的远方》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肖川《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名家观点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赫尔曼·黑塞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 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 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 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 归功于阅读。——余秋雨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三毛 《送你一匹马》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茨威格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 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 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 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 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 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 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 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 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 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 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 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 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 ?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 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季羡林

读了那么多东西,节目里并不一定直接用得到,只是为了不问愚蠢的问题而已。也许读过的东西有一天会全部忘掉,但正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杨澜

阅读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通过手机碎片化阅读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大学里,随处可见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地点、不分昼夜用手机看小说的同学;餐桌上,总会出现一些埋头苦读的假学生,我不知道这种用光阴、健康、素质、亲情、友情、爱情去换来的成倍增长的电子书阅读量,到底值不值?”且不论电子书与纸质书孰优孰劣,我们不难从中读出某种刻板印象:阅读电子书等同于低质量阅读,而阅读纸质书意味着高品位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以致电子书阅读似乎先天不足、低人一等。举个例子,在城市的地铁、公车上,人们捧着手机阅读的景象随处可见,纸质书却难觅踪影。不少学者对这一现象忧心忡忡,常拿海外地铁上乘客阅读纸质书的情况作对比。

  其实,此类担心全无必要。现在来看,电子阅读其实称得上是最符合普通读者需求、最适应时代发展的阅读方式。我们很难想象,有人能在拥挤如沙丁鱼罐头的地铁车厢内轻松抽出一本可用来防身的《剑桥中国史》,并怡然自得地进行阅读。相反,在“碎片化”阅读已成不可阻挡之趋势的当下,电子阅读可以有效利用零碎时间,让阅读真正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勤余《电子书?纸质书?不妨先提高阅读量》

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

  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王石川

以上就是关于「阅读」的素材,速速积累起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