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顶金冠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重1394克,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处动物纹饰。 金冠分为冠顶和冠带,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雕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鹰顶金冠于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的匈奴墓出土,它代表了我国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最高的工艺水平。 匈奴是古代北方草原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据考证,匈奴人很可能与华夏民族是同祖同源,为夏王朝之苗裔。 据《史记·匈奴列传》等史籍记载:匈奴人早期活动在大漠以南的鄂尔多斯、河套及阴山一带。当时匈奴人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青铜器冶炼技术,尤以鄂尔多斯的青铜器最为著名,通常被人们称之为'鄂尔多斯式的青铜器'。可以说,当时匈奴人的冶炼技术甚至影响到了中原汉族,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胡冠也传入了中原,他们将冠上的雄鹰改为赤雉长尾,这也就是汉族武将头盔的雏形。 鹰顶金冠的出土方式极具传奇色彩,甚至是令人心酸。 1972年1月11日,居住在内蒙古伊克昭盟,阿门其日格公社的76岁老人王美子,为了捡拾些动物的骨头换钱过年,于是他就去离家4里左右的一个大沙窝子里捡骨头。由于是在一场大风沙过后,所以这里的骨头较多,老人在挑拣时竟意外的发现了一些铜箭头和一根铁棍,而且铁棍的棍头上还包有金片,随后他又陆续发现了很多古代的金银器物,老人不由得大喜过望。 由于当地有一种习俗,那就是外财不能一人独得,于是王美子便回村叫上儿子和邻居张哈老、张喜明父子,亲戚张根保等5人一同去发财。 那天5人共挖出金银器物重2500克以上,除王美子老人分得较多之外,其余四人均分,随后5人将分到的金银器物,拿到伊盟杭锦旗人民银行给卖了。由于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差,很多人连什么是文物都不清楚,而该银行也没有把收购的金银器物向上级汇报,只是鼓励村民社员多挖多卖,有多少收多少。为了保证金子的纯度,银行的工作人员甚至还协助村民,把文物上镶嵌的玛瑙、玉石、松石等嵌物给砸了下来,致使一些珍贵的文物被损毁,失去了原有的文物价值。 后来银行的一个职员反映到了伊蒙文教局,内蒙古文化局立即派文物工作队去调查处理,除了把银行收购的所有文物追回之外,还收回了村民手里的金银器物。 在随后的发掘中证明,该处为2000多年前的匈奴贵族墓葬群。发掘工作人员在这里出土了大批的金银器物,其中极其珍贵的文物200多件,而这件2000多年前匈奴王的鹰顶金冠,无疑是这批匈奴遗物之中,最珍贵、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由于这座匈奴王墓地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历经风沙移动、岁月侵蚀,才逐渐露出地表,它的出土方式极似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的—— 四羊方尊。 1938年4月的一个上午,湖南黄材镇的姜姓三兄弟,穷哥仨在荒山野岭上种红薯时,无意中刨出了一件硕大的、带有4只卷角羊头的金属器物,即四羊方尊。当地的文物贩子立即开出了四百大洋的价钱买下,但在经过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之后,最后到了这穷哥仨的手上时,就只剩下二百四十八块了,而此时四羊方尊已被卖到了二十万大洋。 应该说,任何宝物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那场大风沙,年近八旬的王美子老人,也不可能捡到那些金银器物(年近八旬还要为生活奔波,听来有些心酸)。而如果没有王美子老人及时去捡骨头,这座匈奴贵族墓葬群,很可能就将会像“来甲飞旋龙,沙海献神门”的黑水城宝藏一样,被另一场大风掩埋在了滚滚的黄沙之下。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