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市政建设新思路

 方圆儒人 2019-05-27
智慧市政是在市政设施领域广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以及3S(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BIM(建设信息模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市政设施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不断提升效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
2017年5月17日,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将市政基础设施分为道路交通、地下管线(廊) 、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境卫生、公园绿地共六大类别,并提出了智慧道路、智慧水务、智慧管网、智慧环卫、智慧能源、智慧园林等建设任务。这些大致涵盖了智慧市政建设范围。当然,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因为管理体制等原因,将智慧桥梁、智慧照明等纳入智慧市政建设范围也未尝不可。
智慧市政建设主体
  市政设施具有公益属性,具有投资大、影响大、专业性强等特点,是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建设投资主要依靠政府,智慧市政建设也不例外。一些企业虽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最终还是政府买单。
  市政设施规划设计单位,包括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咨询公司等。智慧市政建设单位,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建设单位。智慧市政实施单位,包括软件开发商、硬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等。市政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包括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和养护企业等。城市居民。主要是让广大市民通过市政设施智慧化平台建言献策,参与到市政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来,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人员形成良性互动,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智慧市政建设目的
  1.解决市政设施规划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和不完善等问题。
  我国目前仍有许多城市市政设施规划不科学、不合理现象,缺乏全局统筹控制与安排,民众参与度低。一些市政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就发现公交专用道设置不合理、地下管线定位不准确、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等一大堆问题,市民投诉不断。智慧市政如果建成,在规划设计前就可以采集规划设计所需的各类数据,然后采用先进技术和系统方法,建模分析论证各种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时通过信息发布平台为公众参与规划设计提供多种渠道,建立起完善的规划决策体系,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解决市政设施建设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难控制等问题。
  在市政设施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或多或少存在管理粗放、为了抢进度违规作业等现象,以至于施工成本上升、安全隐患较多、建设质量与使用寿命堪忧。智慧市政如果建成,在开始动工前建设方就可以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理方等一起建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BIM模型,这个模型是“类竣工模型”。各方严格按照这个模型确定的工作量和时间节点去完成各自的任务,所有过程可视、可查、可控。如果中间建设过程有变动,各方再来进行模型修改,到最后项目建好模型也随之修改好。这样,市政设施建设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解决市政设施养护维修成本高、辅助决策难等问题。
  我国城市市政设施大多实行市、区两级管养模式,各管理部门的人、财、物等资源相对独立,协作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养护维修成本高;每年编制市政设施养护维修预算,基本上是在上年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市政设施量增减情况进行估算,很少根据使用年限、损坏程度等综合因素计算,往往与实际支出相差很大。智慧市政如果建成,可利用全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辅助决策系统,每年根据市政设施损坏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维修方案;各养护维修企业按照方案加强协作,共享资源,力争最少投入实现最大产出,不断降低养护维修成本。该辅助决策系统还可为各管理部门编制市政设施养护维修年度预算提供数据支撑。 
  4.解决市政设施安全隐患发现难、应急抢险反应慢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单位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根据调查,目前各单位普遍处于办公自动化和运营性管控系统开发应用阶段,但还未达到决策支撑系统大范围应用阶段。因此,对市政设施安全隐患的排查主要依靠人工等传统方式,发现率低,时效性差;即使发现安全隐患,从指令下达到现场处置,响应时间较长。智慧市政如果建成,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市政设施物物相连,实时精准感知市政设施运行状态并能及时做出智能响应。一旦发现安全隐患或出现道路塌陷等突发事件,立即通过市政设施决策支撑系统进行指挥调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快速处置突发事件,让市政设施始终安全可控。
智慧市政建设路径
  1.重视规划设计,抓好建设龙头。智慧市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复杂度高,因此必须要抓好规划设计,否则智慧市政建设可能就会走许多弯路,如重复建设、系统不兼容、数据无法共享等。
  2.建立健全规范,打好建设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智慧市政建设有标准规范可循的必须遵守;无标准规范可循的,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归纳总结,形成相关规程或技术管理规定,为后续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
  3.引进检测机构,把好建设质量。在智慧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技术力量一般都比较薄弱,对软件开发质量很难把控。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引进,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软件开发过程就让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建设质量就不会出问题。
  4.强推系统应用,做好成果转化。智慧市政是不断改进的过程。智慧市政各个系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强力推进系统应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将建设成果转化为实用的工具,让使用者越来越依赖,这样智慧市政的生命力才能体现出来。
  5.明确知识产权,建好共享机制。智慧市政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界定和保护,稍有差池建设方和开发方、单位和个人都可能被动。全国许多城市已经有很多种这样的想象:一些开发方利用建设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的漏洞,不惜低价中标,然后逐步控制建设方。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形成共享机制非常重要。
  6.实施等级保护,筑好安全屏障。
  智慧市政建设得再好,如果没有安全作为保障,一切归零。勒索病毒的爆发,让很多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单位深受其害,有的还不得不按照勒索者要求去做,损失巨大。智慧市政建设一定要按照我国信息安全相关的法规要求做好等级保护工作。
合肥智慧市政建设实践和探索
  合肥市智慧市政建设始于2013年。建设之初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确定建设原则,然后按照程序报批开建。
  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便民、利民、惠民的三大服务理念,以规划为先导,以数据为主线,以应用为抓手,以安全为保障,推进数据标准化、设施物联化、管理精细化、决策智能化、服务便捷化,全面提升市政设施管养品质和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建设思路。以合肥市市政设施行业监管平台项目建设为龙头,促进全市行业信息化健康蓬勃发展,最终实现全市市政设施智慧化管养总目标。
建设原则。总体规划、分级建设;统筹推进、绩效考核;数据规范、资源共享;深度融合,智慧管养。
  2017年底,合肥市通过建成市政设施行业监管平台一期和二期项目,智慧市政雏形已现,实现了全市道路、桥梁、照明管理和移动巡查、应急处理、行政许可等业务的信息化覆盖,形成了全市统一的市政设施信息化开发规范,建成了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应用快速开发平台。
  2018年,合肥市开展了市政设施行业监管平台三期报批工作,拟投资1500万元,开展市政设施公众服务、设施管理绩效考核、数据综合利用、道路桥梁系统升级和市政设施物联网等建设,计划2019年完成。
  现在,合肥市已在做合肥市市政设施行业监管平台四期项目规划,主要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前期智慧市政建设数据成果和合肥市大数据平台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让数据说话、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创新,实现全市市政设施建设维护、保养预警、物联网、视频联动等大数据实时分析,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分析结果,为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提供决策支撑。四期项目计划2021年完成,那时合肥的智慧市政建设将见成效。
  我国已计划实施市政设施智慧建设工程:在全国656个城市全面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调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与改造,建立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依托已有基础建设完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监管平台。
(作者单位:合肥市市政设施信息管理中心)
版权声明:全国建设信息网(www.)(含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中国建设信息化》杂志等子网站)所刊文章之复制权、发行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及其他有可转让的著作权均于本网站刊发该文之日起转由全国建设信息网享有,原著作权人可在非营利范围内继续使用。如作者向全国建设信息网投稿,全国建设信息网将视为作者已接受上述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