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南明: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挣扎与抵抗(五) 吴三桂的选择三月十六日,吴三桂到达山海关,安顿好难民和家属,自己带领四万关宁铁骑向京师出发。 三月二十日,大军达到丰润,消息传来,京城陷落,崇祯殉国。 那么,问题来了,假使你是1644年当时的山海关守将,你会怎么办? 大致有三个选择: A:投降李自成。 B:投靠满清。 C:谁也不投,拼死守住山海关为大明尽忠。 选C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大部分人会在A和B中进行选择,相比之下,选择A显然要明智得多,王朝更替,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反正是在汉人内部诞生一个新的王朝,对广大百姓来说,谁做皇帝远没有自己吃饱穿暖来得重要,对利益阶层来说,在保障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同族也很正常。 吴三桂并不傻,他选择了A。 回撤山海关的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将山海关交给了李自成派来的唐通防御,自己率军进京拜见李自成。 四月四日,吴三桂部到达永平,据说,他在这里遇到了从京城逃出来的一个吴家仆人,给他带来了坏消息:自己家中被抄,家人都被关押。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宠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给霸占了! 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怒发冲冠,咬牙切齿,厉声大喝:大丈夫不能保护一个弱女子,还有何面目活在天地之间!闯贼,我同你势不两立!传令三军,立即杀回山海关! 这就是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末大才子吴梅村据此写下广为流传的长诗《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更是使得此事脍炙人口,几成史实。 很遗憾,它只是个故事,这个故事把吴三桂给英雄化了,把他描述成了女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是啊,对女孩子来说,爱人为自己冲冠一怒,天下血流成河,历史为之改变,不惜承受身败名裂,万世唾骂,这样的爱人,不管别人对他评价如何,至少对自己来说,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为自己甘愿放弃一切,这不就是许多女子心目中理想的英雄形象吗。 吴三桂头脑如果这么简单,他就不是吴三桂了。 这里要说一下吴三桂和关宁军的关系。关宁军事实上是一个军事集团,在明末武将军阀化的大趋势下,它实际上也军阀化了,吴三桂,是它的统帅,也是话事人的角色,他的行为,代表的是整个集团。 许多人往往将军事集团想得过于简单,简单地认为它只是对首领一人俯首帖耳,其他人都是宠物,没有自己的思想,军阀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说咬谁就咬谁,仿佛一群克隆人。 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对一个集团来说,明争暗斗每时每刻都存在。 拿不是军阀的岳家军来举例,岳飞的威信表面上看,无出其二,所有人都唯其马首是瞻,实际上,岳家军内部同样存在明争暗斗,也有亲疏贵贱之分。比如都统制王贵、副都统制王俊都是岳飞军中高级将领,却在张俊的威逼利诱之下出面诬陷岳飞,成为了帮凶。 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驻守大凌河被皇太极围攻,城内弹尽粮绝,决定出降,却受到副将何可纲反对,无奈之下,只得先杀何可纲再出降,如果何可纲的意见代表城内大多数人,那被杀的显然将会是祖大寿。 比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掌握了南明隆武帝大部分兵力,却主动降清,郑成功不接受父亲的行为,与其决裂,自行抗清,亲爷俩都能闹矛盾,何况外姓人。 具体到关宁集团,在这亡国之际,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必定都代表着关宁军的普遍利益,而如果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事真的发生,仅仅为一个女人违背全军的整体利益,吴三桂的脑袋,想必也很快就不在脖子上了。理由很简单,陈圆圆是你吴三桂一个人的女人,却要我们四万关宁军拿身家性命去换,不砍你的脑袋,砍谁的脑袋? 大家愿意跟着老大混,是因为跟着老大混符合自己的利益,否则,老大算个啥啊。就算下面士兵甲士兵乙都是打酱油的,那些副军长甲、师长乙、副师长丙,也是打酱油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已经决定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呢。 追赃助饷 是李自成的政策,著名的“追赃助饷”。 明末财政确实是个大问题,很大程度上明朝是穷死的。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李自成是有条件解决财政问题的。大明到了最后,绝大多数官绅地主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效忠大顺政权,把明亡顺兴看做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依附李自成,许多地方甚至根本无需派兵,只要“传檄而定。”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大顺军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占领了包括京师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到处是一派望风归附的景象。
但在这样理想的局面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犯下了严重的失误。李自成许下过三年不征税的承诺,不过这么多人马,这么多家属,这么多前朝降官降将,从官员到百姓,都是要吃饭的,不征税,钱从哪里来?百废待兴,一切急需重整,不征税,钱又从哪里来? 李自成可不是活雷锋,大顺的政策是追赃助饷,大顺政权以刘宗敏为首的官员,不分青红皂白,不加区别地把明政府的官员统统认定为赃官,简单地按职务划分数额,打击面过宽,反而使自己陷入孤立。 助饷和追赃不仅暴露了大顺政权领导者对管理国家事务的茫然无知,而且以最野蛮的方式进行报复和满足他们突然增长的贪欲。 李自成仅在一个北京城中就弄到7000万两银子,据说: '括各库银三千七百万,金若干万'《甲申核真略》。 李自成这个蹩脚的大夫,摆脱不了农民军的思维方式,用追赃助饷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财政问题,相当于自己服下一剂猛烈的毒药。 李自成作为底层老百姓反抗压迫的代表人物,他高呼的口号,自然是迎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问题是,追随在李自成身后的人都要吃要喝,吃喝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从既得利益集团(贵族官员地主富商)那里强取强要,事实上李自成为代表的力量可以如野火一般发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这样做。 现在的问题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还应该继续这样做吗?简单的说,显然不应该这样做了,因为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把明朝旧势力都逼到自己的对立面。 关宁军本身许多产业和亲属都在京城,比如吴三桂全家,在无差别的追赃助饷政策下,既得利益显然保不住了,连集团首脑吴三桂的家都被抄,全家都被关押,那下面那些大大小小军官们的利益会是怎样,可想而知。财产都没了,还要长途跋涉赶去向大顺投降跪舔,这样的选择,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放心。 吴三桂的转型 在这种局面下,本就摇摆不定的吴三桂反悔了。 或者说,关宁集团反悔了。虽然不可能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现实却是吴三桂的父母一家三十几口都在京师被扣为人质,这是相当狠辣的一招,切中吴三桂要害。 年少时的吴三桂,执着地带着二十几个人就冲入了千军万马,不顾一切地救出了自己父亲,仿佛赵子龙再世,连皇太极也不禁击节叫好,这是怎样的少年英雄。 成年的吴三桂,却置父亲于不问,不止是父亲,而是将父母全家几十口人的性命置之度外,撤回了已经做出的投降大顺的决定。 是不是有点违背常理? 从伦理上来看,相当不合理。 要说吴襄和吴家几十口家眷的性命,吴三桂一点都不在心上,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吴三桂虽然被定义为汉奸,但他也是人,不是机器。 吴三桂写家书:前日因探报刘宗敏掠去陈妾……呜呼哀哉,今生不能复见,所以起兵杀贼殆尽……”为什么要这么写,恰恰重视的是吴襄和吴家人而不是陈圆圆,希望转移李自成的注意力,给他造成陈圆圆比吴家人重要的假象,事实上,这种举动是苍白无力的。 从情理上来看,又相当合理。 因为吴三桂是关宁集团的形象代言人,如果他不顾集团的利益,坚持进京投降,那么估计到不了京城就会被手下给砍了。形象代言人嘛,谁都能做,再选一个就行了,你吴三桂的老爹老妈全家都成了人质,我们大家伙可没那么多人质在京城,到了地方,就凭李自成这样的政策,我们的利益不保不说,说不定自己也得搭进去,你吴三桂就牺牲一下小我,成就我们大我,我们还是认你这个老大。 这种情况下,吴三桂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不然非但救不了全家,自己也得立马被人砍了。 当然,成年吴三桂和少年吴三桂的心理思想肯定会有所不同。少年时,了无牵挂,全凭一腔热血;成年后,尤其是手握重兵,得享富贵后,患得患失是肯定的,一己私欲肯定也会有,这些,都是重要因素。 再看看三个选择: A:投降李自成。 B:投靠满清。 C:谁也不投,拼死守住山海关为大明尽忠。 本来选A的吴三桂,已经被批了一个大×,他还有两个选项可选。 似乎应该选B了。 并没有,吴三桂没有立即做选择。 (篇幅所限,下一章节继续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