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自成亲征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力,为何会忽略满清出兵

 金色年华554 2019-05-27

大明帝国的最后十八年:悲歌南明(七)

劝进

李自成现在有天大的事要办,其他什么事都不在他心上。

他要登基称帝。

从崇祯二年开始造反,要死要活干到崇祯十七年,十五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今年,李自成38岁,还年轻,比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时候还小两岁,还有大把的好时光。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只剩下了一年寿命。

奋斗了这么久,终于登上人生巅峰,该享受享受了。

还有比当皇帝更成功的享受吗?

按照惯例,要当皇帝是不能自己提出来的,必须由手下提出,响应者必须如云,本人则必须明确、坚决、毫不退让地拒绝,表示自己何德何能,万万不敢逾越等等。

而文武大臣们必须寻死觅活,反复劝进,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哪怕全部被撸官,被打屁股,也要将劝进活动坚持到底,不答应就如同死了爹妈,直到李自成妥协。

为何手下人这么着急呢,这当然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李自成登基称帝,跟他打拼的兄弟们就是开国功臣,身份、地位自然水涨船高,也能在史上留名,如果李自成迟迟不登基,他们的身份就还是和流贼无异,都到了这份上,谁不想要个名分呢?

反复劝进下,不答应也不行了。

四月初九,李自成终于同意称帝。

登基时间表安排如下:

四月十二,百官在午门前训练大典礼仪;

四月十三,百官在天佑殿彩排;

四月十五,颁布登基诏书;

四月十六,视察国立大学,祭奠孔子;

四月十七,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基。

时间安排得很紧凑,看得出,效率还是很高的。

吴三桂比他效率更高。

四月初九登基时间表刚排好,四月初十吴三桂的讨贼檄文就已传遍京城,无人不知。

李自成暴跳如雷,这不是故意找茬嘛!好好的登基给搅黄了,必须先消灭吴三桂!

亲征

李自成决定亲征。

大顺政权此时号称拥兵百万,战将千员,吴三桂不过区区四万多人,有必要亲征吗?

没办法,不亲征不行。

百万大军,当然是吹的,但几十万大军总是有的。实际上,李自成自己恐怕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军队,因为随着他一路进军,部队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不断有新招募的士兵和明朝的降兵降将加入。问题是,这些新员工的忠诚度和战斗力都相当堪忧,在之后这点也不断被证实。

李自成手下,最出名的将领号称“五营二十二将”,基本都是他的陕西嫡系。

五营,是指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可以认为是大顺军的五大野战军,当仁不让的主力。

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是中营,由头号勇将,权将军刘宗敏统领,副将是制将军李岩,中营还有六虎将:果毅将军谷英、任继荣、吴汝义,威武将军李双喜、辛思宗、李友。

其他四营,分别由制将军袁宗第,制将军李过、制将军刘芳亮、制将军刘希尧统领,并每营配备虎将数员。

二十二将中,还包括权将军田见秀和高一功,他们担任的是李自成的亲卫队长,率领的是李自成的精锐卫队。

虽然有这么多大将,但这时候,随着大军的一路推进,这些人大部分被分派到各地留守。因为占地实在太快太大,光靠明朝降将留守,无法使人放心,实际上,人手已经短缺到明朝降将都被派去镇守重镇了,比如驻守太原的降将陈永福。现在在北京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刘宗敏、李过、李岩、谷英等寥寥几人。

而对手吴三桂,对李自成来说是个陌生的敌人。

吴三桂年少成名,但十几年下来,两人竟没有交过手。对于这个敌人,李自成早知道他的大名,也知道辽东军是大明精锐,不可轻敌。

亲征吧,亲征最保险,拔下这最后一颗钉子,大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亲征的李自成有多少兵力呢?有多种说法,有说五六万、有说十万、有说二十万。

李自成的兵力,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推算出来。

在他从西安出征时,号称大军五十万,不过其中的战兵不过二十多万,其余都是家属、裹挟的流民和辅助民夫。进军途中,遭受一部分损失,攻占的重要城镇需要留兵力驻守,在他到达北京后,大约还有十万出头的兵力。占领北京后,又派出部分人马占据北京周边和接收山东地区,还派给唐通8000人接收山海关,反而被吴三桂吞并,这时候京城内的兵力已不足十万。

就算不到十万人马全军出动亲征山海关,吴三桂拥有四万关宁军,又是主场作战,李自成也不见得就有十分的把握能将他击败,所以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都劝李自成以静制动,先安定人心,再考虑吴三桂的问题。

但是如此顺利就拿下北京已经冲昏了李自成头脑,他一概拒绝,一心等着击败吴三桂后再回北京即皇帝位。

他留下一万多老弱残兵由李岩和牛金星留守北京,定于四月十三日亲征吴三桂,他能带出的兵力,大致在八到九万左右。从纸面上看,兵力要多出关宁军一倍,加上是亲征,击败吴三桂还是有把握的。

血腥之夜

出征的日子定了,但在出征前,李自成还有件事必须要做。

为了防备京城空虚,后院起火,必须杀掉一大批明朝的高官贵戚,现在民心已然不稳,留着这些有号召力的人,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出征前夜,即四月十二日晚上,李自成下达了残酷的命令。

大学士陈演、定国公徐允贞(徐达的十世孙)、博平侯郭明振(明光宗朱常洛岳父之兄)、新建伯王光通(王阳明之后)等六十余人被押到西华门外斩首。

六部高官申济芳(万历首辅申时行之孙)、李逢甲、彭琯等五十几人全都被绞死。

其余明朝官员,被集中到刘宗敏处,按照花名册,叫到一个拉出去砍掉一个,一直杀到二更才停刀。

这些高官,许多都世受皇恩,一心以为投靠新朝可以继续加官进爵,却被这样不光彩的屠杀结束了生命,早知道这样,何必呢?

以下是付费内容

在四月十二晚上这个血腥之夜,大明在哀号,这些国家精英们,犹如待宰的猪狗,崇祯的遗诏(群臣皆可杀),李自成替他变成了现实,比起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这场屠杀还要来得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真的李自成

李自成出发了,带着他的精兵强将,踌躇满志,大顺只剩下最后一个强硬的对手。

慢着!就算残明、张献忠都不在李自成眼里,可是满清呢?满清可是踩着大明站起来的,几十年内,野战中明军甚至无法击败清军,只能据城固守。李自成是不是太过激动,把步骑皆精的清军给忘了?

他没忘,可是他也没想起来。

这里要说下李自成的军力部署。他在招降了辽东和山海关的明军后,似乎认为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完全无视了清军的存在,他只派了唐通率领原部8000人接收山海关,而没有派出大顺军嫡系将领和部队接管防务,这是他的第一步错棋。

随后李自成召吴三桂率部一起进京,而不是单独召吴三桂,这是第二部错棋。如果吴三桂只身前来,手上无兵,未必敢轻易反悔,身边也不会有关宁集团影响他的决策。就算反悔,再返回山海关,唐通和大顺嫡系也能想办法将其控制。

李自成召吴三桂和部队一起前往北京,目的可能是想让吴三桂率部南下另有他用,之前明朝的投降总兵马科,他也是这么使用的,命马科率原部人马远征四川。

从这两步棋都可以看出,李自成事实上对清朝毫无防备之心,在他看来,明清之间的战争是前朝的事,与自己无关,大顺也从来没有和清军发生过冲突,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他根本没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覆亡必然有瓜分天下之心。

李自成的安排,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仅凭唐通八千兵马也绝对抵挡不住清军的进犯。何况,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对吴三桂安抚得当,并立即派遣大顺军高级将领率主力协同吴军镇守山海关一带,吴三桂叛变的可能性很小,北京的局势也将趋于稳定。

天真的李自成,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错棋子。

犯错者必将受到惩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