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郊的出生地

 苏迷 2019-05-27

庄吉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可谓家喻户晓。孟郊(751—815),字东野。据相关考证,有的说他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有的说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也有说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等。孟郊到底是哪里人?各有道理吧。然而,不管其祖籍何地,人的出生地却是唯一的。就出生地而论,孟郊恰恰是伲苏州昆山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孟郊生前好友大诗人韩愈,对其生平最为熟悉,所撰《贞曜先生墓志铭》中写道:

  先生讳郊,字东野。父庭玢,娶裴氏女,而选为昆山尉,生先生及二季鄷、郢而卒。

  文章中提到孟郊的父亲叫孟庭玢(音“宾”),娶了裴氏家族的千金。这件事要紧得很,裴氏家族是三晋望族,人称“河东裴氏”,尤其隋唐时期人才辈出,如裴矩是周、隋、唐三朝元老,裴寂是帮助李渊打天下的开国元勋,裴垍、裴度先后为唐朝宰相。孟庭玢自从做了裴家的东床快婿,很快被保举为昆山尉。县尉虽然品阶不高,但举足轻重,《唐六典·三府都护州县官吏》明确其职责:“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具体负责全县庶务,是县衙里的实权派。

  孟庭玢上任不久,昆山县便发生了一桩大事件。唐天宝十年(751),朝廷下诏分昆山县南部、嘉兴县东部、海盐县东北部,设置华亭县(即今松江的前身)。昆山县最早叫娄县,秦代实行郡县制时成立的,隶属会稽郡(郡治即今苏州),汉代始终沿用。三国时孙权把娄县封给大臣张昭,不久又转封给大将陆逊,二人称为“娄侯”。晋代仍为娄县。南朝时的宋、齐也称娄县。后来可能是设置信义郡的缘故,娄县被合并了。梁大同二年(536),正式设置昆山县,县治在上海松江西北二十里的昆山。隋代没有变化。到了唐天宝十年(751),朝廷分设华亭县,原昆山县治就迁移到了马鞍山的南边,也就是原来娄县的老县城一带。范成大《吴郡志》提及:昆山县东北三里,有个村舍名“娄县”,古代娄县衙门就设在那里。由于新成立的华亭县衙设在原昆山县衙门旧址,即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昆山县衙就不得不另选办公场所,而选址搬迁等具体事务则落到了县尉孟庭玢的身上。

  话说,孟县尉在原娄县一带踏勘选址,遇到了当地的孟氏大户,孟家祖上是尚书,门第显赫。因为是同姓,孟家热情地接待了孟县尉,听说他是为寻找新县治而来,表示愿意把自家尚书第的大宅门献出来,作为新的县衙。这样,昆山县治就顺利地定下来了。那里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此后的1200多年中,除元代昆山州衙门一度迁到太仓城厢外,昆山的县治长期设在此地。

  关于孟尚书家人舍宅的义举,南宋《玉峰志》“公宇”记载:“县衙,在县内正北。绍兴二年,知县程沂重建。旧传孟尚书舍宅为之,故今犹祠孟于县门内之东。”明代嘉靖《昆山县志》卷二亦载:“孟尚书祠,在县治仪门外,相传县址尚书旧宅,故祀之。”人们为纪念孟氏舍宅义举,专门在县衙的仪门外设立一间祠堂,把孟尚书当作土地老爷供奉。

  唐天宝十年(751),孟庭玢与身怀六甲的裴氏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县衙东边的家属区“吏舍”,即今昆山市里厍社区。就在那一年,孟家的长子呱呱坠地,孩子起名就叫孟郊。南宋《玉峰志》“名宦”记载:“孟庭玢,为尉。郊之父,能诗。生郊于此,后以诗名于世。”后来,次子孟鄷、三子孟郢也都出生在这里。可惜天不假年,不料没几年这位年轻能干的孟县尉染疾卒于任上,抛下了年幼的孟氏三兄弟和爱妻裴氏。

  从此,孟郊兄弟与母亲裴氏相依为命,裴氏则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孟郊三兄弟身上,从小失去父爱的孟郊则传承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美德,始终守护在母亲身边,他创作的《游子吟》就是歌颂母爱的最好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