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蜗牛故事老龄事业俱乐部 作者:PhysioBoya 我的工作是在澳洲的医院里做社区部门的家访物理治疗师。所以,我想从一个理疗师的角度简单的谈一下我对养老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们该如何理解养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能逐渐下降,疾病并发症等会增加,自然而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位老人在日常起居,护理方面的需求会逐步加大,且此趋势不可逆,这个过程每人都是如此。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我们谈到“养”。 那么养老的核心是什么呢?我想在此借鉴一下其他出现“养”这个字的情况。“养育”孩子时我们期待孩子健康成长,并且我们会尽可能的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培养出高素质(质量)的孩子。“养”花时,园丁不止希望花草活,更力求花朵鲜艳,枝叶繁茂。 虽然以上这些并不完全平行于养老,但我想强调的是养老的关键不仅在于让老人长寿,而是要尽可能的延迟失能,让他们的生命是高质量的生命。简而言之理想的养老就是能让老人活得更长且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更高质量的长寿不止有利于我们关爱的老年人。它同时为家人,医院以及社会减少了巨大的负担,是巨大的福音。延迟老年人失能可以节省家人的时间以及请护工的支出。在心理上也可以让家人安心生活,工作。对于医院,老年人住院日数会减少,入住养老院的需求会推迟。这减少了很多国家花费在社保上的支出。 如果大家接受了理想的养老是可以被定义为通过延缓失能从而享受更高质量的长寿,那么具体来讲什么养老模式是最有效的呢? 养老涉及的层面很广这无疑需要政府制度,医疗体系,社区服务以及广大医疗领域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由于这个话题阐述起来比较冗长,我想尝试以时间为轴,以一位虚拟的老人为例,随着这位老人的疾病日益严重,需求逐渐增加来阐述一下不同时期相对应的有效的养老模式。由于我的工作是在澳洲的医院里做社区部门的家访物理治疗师的缘故,讨论中会偏重康复这个方面。 例:一位75岁患有膝关节关节炎的老奶奶。为了叙述方便例子比较粗略直接,还望大家见谅。 一、前期:预防疾病 随着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诊疗技术,药物研发也日新月异这从根本上延长了人类的寿命。然而与此同时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癌症远远甩开了以往的传染性疾病跃居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然而面对许多疾病大多数患者除了吃药和接受手术外往往束手无策。更有效的养老模式应该赋予老年人在控制自己的健康方面更主动的位置。如果想要延迟失能,延缓疾病,第一站就是预防疾病。以上面例子中的奶奶为例,预防恶化可从以下大方向着手。 医生: 为患者诊断,开药等等并把病人推荐给相关治疗师如营养师(健康饮食避免钙流失)和物理治疗师。 物理治疗方面: 1、运动治疗(专门为病人制定具体的运动计划)—— 使肌肉更有效支持膝关节,使膝关节更稳定减少软骨间的磨损。 2、助行工具——如果患处为左膝盖,右手持拐杖可以使走路时左膝盖少受力,减少磨损。 3、疾病教育指导——如上下楼梯会加大对膝关节压力,必须上楼时最好让好的腿先上,有关节炎的腿随后跟到同一台阶上,此方法对患处的保护最大等诸如此类的相关知识的提供。 4、推荐病人参加运动小组——由专业理疗师指导为期10周,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患者都患有类似疾病。运动课包含8个左右运动项目,有7-8名患者,每位患者在每个项目停留5分钟然后轮转到下一个项目。运动小组的好处也在于加强病友间的支持和交流。 二、中期:康复以及居家支持(社区养老) 在此期间患者奶奶的关节炎的疼痛日益增加,软骨磨损过于严重需要手术干预如换膝关节手术等。 住院期间术后康复:开始关节可动域,力量,灵活性等训练尽量恢复肢体到最理想的水平,防止残疾(如腿无法伸直等情况)。 安排出院后二期康复: 在这时根据患者恢复的情况会有三种可能: 1、如果患者恢复较慢未达到可以回家居住的水平应由医师推荐到康复医院继续康复。 2、如果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并且出院时未达到独立生活水平但只在物理治疗,日常护理,做饭洗衣,外出等以上个别方面有需求可由医生推荐到医院的社区部们进行以家访为形式的后续康复服务。 3、如果患者恢复正常达到回家生活的标准则出院回家,会提供给患者居住地附近的理疗师信息在患者有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后期康复。 居家支持:理想情况下病人一周的康复可以恢复到能够安全行走的水平。然而如果患者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会有相关的机构提供相对的服务。有些为无偿的政府支付的或者由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有些则为需要付费的私人服务。 在这里简单列举一些: 家政服务:如打扫卫生,洗衣,帮助买东西等 家庭环境改装:如增加扶手,改造洗手间等来防止老年人滑倒 送餐服务:把健康的饭餐送到家,往往送一周的量送到后冻在冰箱里 接送服务:如开车接送患者去见医生等 护士服务:如换药,打针,点滴等 护工服务:如辅助洗澡,穿衣服换衣服等 治疗师服务:如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如中风后语言康复),营养师等 三、后期:养老机构或专业居家支持(机构养老) 当老人自主能力越来越差,比如在身体方面无法独自站立,无法独立从卧姿转换为坐姿,无法在坐立时保持平衡,在意识方面无法分辨他人的身份,记忆力严重减退时,老人在这个阶段失去了很多照顾自己的能力。这也是前面通过各种方式我们尽量延迟的结果。感性里我们或许会对自己说父母照顾我们一辈子,而他们最需要我们回馈他们的时刻就是这生命最后的一段旅程。养儿防老,放的就是这最没有能力的时刻,可以有一个熟悉且亲切深深牵挂爱了一辈子的孩子可以提供照顾。 在这个时间点家人最大的困惑莫过于这道选择题——是养老院养老还是在家里由亲人自己照顾。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养老的本质:是让老人度过高质量的余生,减少无谓的痛苦和伤害。 那么就站在一位失能的老人的出发点来考虑,在这个阶段我们最应该注意的是: 1、尽量缓解老人的疼痛(通过药物控制) 2、不对老人的身体产生伤害。 如:许多人习惯搀扶老人的手臂来防止老人走路时滑倒,然而这种方式增大了患者摔倒时胳膊脱臼的风险,这样的习惯也使得老人在无人辅助时更加危险。在医院工作时如果病人步行时的平衡感不佳,那么患者在站立时是必须由理疗师帮患者戴上防滑倒的步行腰带的。腰带四周的竖直的把手可供医护人员更好的辅助患者安全行走。 在老人失去自理能力后,照顾老人的看护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护理及康复经验。否则满溢的孝心可能会给老人带来意外的痛苦。 另外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是褥疮,当老人久坐或久躺时,在骨关节较突出部分的持续压力会导致受压的皮肤溃烂,这种溃烂很难逆转而且如果没有精心护理就会逐步扩大给老人带来很多痛苦。然而如果看护人员有相关专业知识那么这种情况就可能从一开始就通过勤换体位,使用有预防功能的垫子等等来预防。 所以在我看来只要大家所选择的养老模式可以尽量确保老年人得到基本的专业照料那么不管是送老人到专业的养老院,或者自学这方面的知识购买器具由自己照顾,或者聘请专业的康复护理人员来上门服务,我认为都是好的选择。 众所周知在海外大多数老人的晚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然而在我看来国外与国内的体制、国情与文化都有差异。适合国外的模式并不一定复制过来就是我们国家也需要的养老模式。 正如在海外由于历史悠久的信用卡服务根基深厚无法撼动,类似阿里巴巴的电商在海外便无法风靡。医疗界也有类似的例子,美国的预约医生的网站如zocdoc也可以推行的很好是因为美国的医疗保险允许病人自己来选择医生,然而由于这方面的政策不同国内的医生属于医院那么类似的网站还是不能大范围的应用。 所以我的思考是在老人的养老方面,我们也会对国外较单一的养老院模式进行修改,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养老路线。 在中国这个以人情为纽带,崇尚孝道的社会氛围下,我认为养老在中国最适合失能老年群体的养老模式应该是在家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这就涉及对家人或普通护工的专业知识进行普及和教育,逐渐与国外的理疗护理知识接轨等等。 最后,通过以上对西方养老模式的简单概括会发现在养老这个版图里,很多方向是国内目前比较缺乏的,这或许会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和机会。 比如在理疗的方面:术前运动疗法来延迟或避免手术的益处,术后康复来防止残疾,向护理人员普及康复知识等。 其他方面如:居家的服务:送餐,接送,家居改造等等。 最后,希望未来能找到物理治疗或者康复在国内普及起来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