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院博导邱振中:宋朝书法成绩平平,是缺失了王羲之的一种笔法

 余闲书屋 2019-05-27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宋朝是书法史上的一块重镇。宋代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各有风韵,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别具一格,奸相蔡京、秦桧也都是著名书法家;苏东坡写出了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宋体字至今仍是印刷体的“扛把子”……

《黄州寒食帖》

可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却给了宋代书法“成绩平平”的评价。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 宋人书法成绩平平?

邱振中说:“以欧阳修为主的知识界精英已经意识到相对于儒学文章而言,他们那个时代的书法面临更为危险的境地,因而力主‘字书之法’,以求‘比踪唐室’。但他们那代人成绩平平……行书难得遒逸,草书无人能写。”为此,他举了几个例子:

第一,蔡襄书法欠缺雄强遒逸。

邱振中认为,被欧阳修等人数度誉为“本朝第一”的蔡襄,其作品“不乏用笔的精良、秀美的风姿,但难及魏晋行书的雄强遒逸。”

蔡襄《陶生贴》

第二,黄庭坚书法的流动感弱。

邱振中说:“(黄庭坚)借助在笔画运行过程中加入额外的提按动作来弥补线条内部运动欠丰富、线条中部薄弱的情况……他的书法因而面貌一新……却并没有改变书写流畅性受阻这一事实。”

黄庭坚《武昌松风阁》

第三,米芾难以扭转历史大潮。

邱振中认为,米芾的书法点画线条避免了单调和平直,看起来更圆转丰实、变化丰富,但是“历史的大潮却难以扭转”。

二 宋人笔法缺绞转?

为什么邱振中会给宋人的书法以如此低的评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宋人的书法缺少“绞转”的笔法!

邱振中书法

邱振中非常推崇“绞转”的笔法。他说:“将绞转笔法内部运动的丰富性运用到极致的是传为王羲之的《初月贴》《丧乱贴》《频有悲祸贴》诸贴……它的特征在于,操作便捷,符合指腕运动的生理机能,并通过笔毫的转动把种种复杂微妙的运动痕迹保留到点画线条中,为点画塑造出立体效果。”

王羲之《丧乱贴》

由于极度推崇“绞转”,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魏晋逐渐成为而遥远的历史……从用笔上来说,实难再觅晋人残纸及王羲之诸贴中浑厚、流畅而富有变化的绞转笔法”,所以邱振中给宋代书法予以了较低的评价。他批评黄庭坚说:“由于绞转笔法的缺失,他的作品在内在的流动感和气势上依然不能与晋唐的行草书相提并论。”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与此同时,邱振中对使用“绞转”笔法的米芾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对前人书迹不遗余力的研习使米芾在古人笔法方面取得了比同时代书家更多的领悟和收获……‘刷字’在他手下用得兴致淋漓,它其实就是摆动和绞转。把这些作品与传为王羲之的墨迹放到一起,不难看出它们在用笔上的神似之处。”

三 宋人书法真的成绩平平吗?

邱振中对宋人书法给予了较低的评价,但是如果客观来看,情况恐怕并非如此。何以见得?

第一,宋人书法有着巨大创新。

关于书法流变,明朝书法家董其昌说:“晋人重韵,唐人重法、宋人重意。”与前人相比,宋人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巨大的创新,其成就完全不亚于晋唐。概括而言:唐人重法,如老杜之诗,法度森严、庄重华妙;宋人尚意,若太白之作,自由烂漫、意趣盎然。

尚法过度有拘泥之失,故宋人以尚意补救;尚意过度有散乱之误,故元人提出“用笔千古不易”,号召重学晋唐“笔法”济之。书史就是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怎能以宋人书法缺少“绞转”的“笔法”就贬其“成绩平平”?更何况宋人“尚意”之风,对于书画合流,以及绘画向“文人画”方向转变发生了巨大影响。

更何况,如果按邱教授所说,平运、绞转、提按三种笔法的出现,意味着“毛笔在空间中运动形式的终结。”那这样一来,后人如果再死守这三种笔法,那书法艺术的创新性何在?还有什么发展前途?米芾虽然因为会“绞转"而受到邱教授推崇,但他的成就真的比创新性极强的苏轼、赵佶厉害很多? "鼠尾”多被认为是病笔,苏轼为什么还能用它写出“天下第三行书”

第二,宋人书法有着极大价值。

宋以前的书法创新主要体现在“笔法”上,如先秦“平动”写篆书,晋人“绞转”写行草,唐人“提按”写楷书,它们分别对应着笔锋的平动、滚动、上下运动三种空间运动形式。宋的书法创新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上。

绞转

就艺术性而言,苏轼字号称“绵裹铁”,肥扁朴拙,被黄庭坚戏称“石压蛤蟆”(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黄庭坚字瘦长多波折,被苏轼戏称“树梢挂蛇”(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赵佶的“瘦金体”瘦劲灵动,“天骨遒美,逸趣蔼然”,"如屈铁断金",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从未出现。这些极具个性、创造性的书法作品都极具艺术性与欣赏价值。

就实用性而言,今天电脑中的“宋体字”“仿宋字”“小标宋”“新宋体”一系列字体昭示着宋代书法的流风余韵,绵延悠长,前朝罕比。

所以,若因宋人书法缺少“绞转”成就若以“成绩平平”来形容之,恐怕就胶柱鼓瑟了。正所谓概“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正因为前朝过于看重“笔法”,所以宋人对“笔法”有所轻忽,另辟蹊径是可以理解的。这恰可用李贽的《童心说》中有一段名言来作类比:“ 诗何 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 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 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 文,不可得而时事先后论也 。”

四 “绞转法"真的这么厉害?

“绞转法"是一种笔法,据说“提按所形成的线条会造成点画运动简单化,造成点画中部的软弱无力……使线条的‘两端雄肆’,而‘中截空怯’……绞转由于在运行的过程中笔锋不会离开纸面并做连续的滚动,故而所形成的点画线条始终丰实并富有自然的变化,不会出现中部薄弱的状况。"所以,就丰富书法线条的表现力的角度而言,学一学"绞转”的笔法还是有很好的。

但是,把“绞转”的笔法推崇到无以复加,视为王羲之笔法的不二法门,甚至作为评价书法作品的主要标准,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因为所谓的“笔法”只是创造艺术作品的一种手段而已。这正如书法家田蕴章所说:“靠着某个固定的执笔法,或者某一种技巧,以它视为可以写好字与写不好字的一个区别点,太武断!……写好字的生命性的东西是心灵的悟性和理解——理解到了,他用各种方法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田蕴章

因此,对于书法界一些名人如中央美院的博导邱振中、孙晓云等人过于推崇“绞转”以及与其相关的“捻管”“转管”之类技法的行为,田蕴章说:“反复地论证'捻管'与'转管'的意义。强调过了,我告诉大家,强调过了!…………'转管法'、'捻管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说,不要把这个说得太绝对,也不要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