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天晨 篆书是最古老的汉字书体,从汉字发展来说,历经甲骨、金文、大篆、小篆之后,又演变成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从汉字演变来说,篆书是汉字发展的源头。而从书法艺术来说,篆书则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 散氏盘铭文 早期的篆书完全是一种实用字体。甲骨文用于卜问,金文用于祭祀,小篆也是为了记事和通用。而且由大篆简省而来的小篆,更具有规律性,是为了实用标准化而形成的字体。故而秦代小篆成为了后世篆书学习的最早标准。 李斯小篆 小篆在当时并没有自觉的有艺术本能,小篆的美学价值完全是汉代之后赋予的。李斯成为后世而汉代以隶书而闻名,汉代的篆书以《袁安碑》为代表,宽博流畅,字形更加灵动 汉 袁安碑 三国时期的《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都有了浓浓的隶书味道。 三国《禅国山碑》 此后篆书一直都是以篆刻官印的的方式出现,或者作为碑刻的碑额,没有显著的特色和发展,直到唐代出现一个高峰,即李阳冰的篆书。李阳冰影响很大,他的风格沿袭了李斯小篆,故而后人把这一脉篆书风格称之为“二李” 唐代李阳冰篆书《三坟记》 宋代篆书当以释梦英的《篆书千字文》为代表,其风格依然是沿袭“二李” 后来到元代、明代的篆书都没有显著的发展,元代吴睿篆书较有特色之外,篆书陷入很长的沉寂期,没有美学上的提升。 元代吴睿《篆书千字文》 到了清代,篆书才真正产生新的高峰,而且,这个高峰是一种融合而不是单一的发展。在清代,各种书体都已发展成熟,毛笔的特性和技巧也都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这时候,篆书开始如其他字体一样,融入书房书写的常见字体中。 邓石如 严格来说,古代的篆书并不是叫“书”,大多都是用于碑刻,很少看到墨迹。且书丹于碑上所用的毛笔也都是“改良”过的,并非写行楷书所用的正常毛笔状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 商、周用刀简,故籀法多尖,后用漆书,故头尾皆圆,汉后用毫,便成方笔,多方矫揉,佐以烧毫,而为瘦健之少温(李阳冰)书。 邓石如篆书 可见,篆书碑刻所书丹都是将书写工具改良之后而成,“束毫”和“烧毫”是常见的方法,并没有真正发挥自然的毛笔属性。故而篆书在古代是非常小众的,而真正突破这一点的,且让篆书真正成为和隶、楷、行、草并列书体的,是完白山人邓石如。 邓石如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邓石如篆书 康有为对邓石如推崇备至,他说:“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 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 邓石如篆书 这几句话把邓石如抬到了相当的高度,可以说,邓石如对后世篆书书法的习练者影响的确是甚巨的,之前凡是学篆书,莫不以“二李”为宗,而后人学篆,则自邓石如开始有了其它的选择 邓石如虽然也承袭了“二李”的风采,却把隶书笔意融入其中,拓宽了人们对篆书的认识,也让后来的书家也开始了不同的篆书创作。很多清代书家是以篆书之外形,融入了其它书体的笔意。比如吴让之的篆书就有行草之意,其笔画行走并非匀速,而有快慢相间的势能,暗藏行草书的内蕴。 吴让之篆书 赵之谦则深受魏碑笔法的影响,他的篆书蕴含的是碑派楷书的笔法,独树一帜。 赵之谦篆书 仔细对比可以看出,赵之谦的楷书和篆书之间的相通关系。其实是碑派笔法深深影响了他的篆书处理。 赵之谦楷书 因为内在有了不同字体的气息律动,就和秦代唐代篆书匀速的用笔气质不同,清代时候各体已经完善,文人学养也颇丰厚,书法技术也多面而娴熟,故而清人篆书都有其他字体融入其中。而吴昌硕篆书,则更显老辣高古,是其以笔当刀,把篆刻的那种深度摩擦运用到书法之中。 吴昌硕篆书 故而吴昌硕篆书,用浓墨不做笔画摆动,无有顺畅,追求涩劲,感受到笔墨入纸的深深力度。 吴昌硕篆书 |
|
来自: ***壁虎漫步*** > 《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