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开家乡30年,兴平女作家写的《回乡偶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小桥流水fzp 2019-05-28

回乡偶书

如臻

烈日依然滚烫,微风依然热熏,北望依然是无垠的麦田,东去的河面依然平静……

一切依旧,一切依然。

走在新修的村路上,脚步轻轻,感受着来自心底的脉动,是隐约的,也是真切有力的。这里有我童年的回忆,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谙而又陌生。

离开家乡30年,兴平女作家写的《回乡偶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好想,好想,好想念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庄。它就像一个仁爱包容的襁褓,温柔而慈祥地将我的人与思念收纳其中。心里的点滴记忆是清晰的,友善为邻,憨厚朴实的村人啊,我是多么地熟悉你们,想念你们。迎面而来一位长者,我欣然礼貌地去打招呼,他稍露茫然,摇首笑去,背影给我留下一个小小的失望。

离开村子三十多年,我是变了,个儿高了,容颜也沧桑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此形容还谈不上,但在村人的脑海中,或许他们留有印象的我,仍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小丫头吧。

村头大树下,两三个小孩在嬉闹,四五位老人享受着树荫的庇护在聊天,真真一个和煦静谧之所,树枝绿叶徐徐舒展,晕染着我的情愫,融汇了乡村生活的欢欣忆叙,树身被日光月华摩挲得有了“包浆”,今夕何夕,已然不知。

几百户人家,村脉相传,根基莹彻,生生不息。我本来就是一个尘俗之人,忽然异常羡慕这样的生活状态,心想,什么算得“诗意的栖居”?这———就是。

离开家乡30年,兴平女作家写的《回乡偶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我留意了自家的房前屋后,因家人年久离乡不再居住,墙侧和周围冒出了些许几寸高的野草,房子是路南的庄基地,不如路北向阳,砖上自然就长了一些苔藓,厚厚的毛绒绒的,密葺可人,这时,脑子里蓦然诌出“苔痕藏雁影,青草逐人裾”的诗句。

儿时的夏天好似特别漫长,满地野花怒放,嗅着自由自在地气息,温度高却透着湿润,不像而今这么燥热难平。那时,我总是无所顾忌地和村里的小伙伴在一起惹猫逗狗,撒欢儿,去田野或是河梁上追逐玩耍,听蟋蟀清亮的叫声,看蚂蚁搬家携物,用石块打水漂儿……光阴太细,指缝太宽,那些业已逝去无忧无虑的岁月,越是想握紧抓住,越是溜得很快。

在工业发展和科技信息神速的时代,日新月异,生活不断有了新的压力 ,季节风云变幻,花草树木荣枯,我们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天天的奔波劳碌上,但留存的回忆不会板结,只要有触碰,就如春季萌发的根须一样,渐次苏醒。

离开家乡30年,兴平女作家写的《回乡偶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傍晚了,起风了。我看见了风的唇,沾满了口口相传的村间歌谣,将我的脸颊亲吻。麦穗扬起绿色的旗幡,踩响了炎阳的口令,将浓绿装裱得绝版经典。

回忆的镜头与现实契合交织,如今村子大顷的土地均已流转,用于建设“新型农业示范田园”,村容整洁,村貌优美,村民的生活质量与人居环境都有了很大改观。

我亲爱的村庄,在我的心里,它是一个让人欢喜温暖的名字,它是泽被万世的家乡;村子的每一丁点的消息,都引起我的关注;家乡的每一点滴的进步,都令我欣喜。

它是我心中永远的桃花源。

离开家乡30年,兴平女作家写的《回乡偶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发表后记》——

徜徉在家乡静谧清爽的街巷田陌,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着故乡新鲜的空气,回味儿时的生活情趣,感受着她的变迁,真的有种熟悉却又陌生的鲜明体验。

眼前的村落已不是三十年前的模样,乡风乡俗也与那时不能同日而语,没有了昔日村子那种热闹的场面,更多的是寂寥人烟稀少,只是家家近年新建的两层小楼依然挺立在那儿。

这是时代变革的结果,但是故乡对于远行人来说,依然是情不自禁的牵挂与念想,触景生情 ,难免想起过去的许多事。岁月钩沉,重拾记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图/无语

关于作者

离开家乡30年,兴平女作家写的《回乡偶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作者简介:如臻,女, 70后,陕西兴平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咸阳市秦都区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有温度的文字,去抒写心灵的感受。曾在《人民日报·百姓中国周刊》《散文百家》《西部散文选刊》《榴花》《苏里南华人日报》《番禺日报》《拂晓报》《咸阳日报》等省内外各级杂志、报刊及网络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散文《菊香款款话重阳》入选某市初一语文模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大漠孤烟直》一文于2019年4月27日荣获第六届全国文学艺术大赛散文类一等奖,作者被授予全国文艺创作精英“荣誉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