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愉快的拉脱维亚一一里加之旅

 风光旖旎Zhu 2019-05-28
2018-08-05

  里加(Riga),拉脱维亚首都,经济、文化中心,波罗的海里加湾的大海港,渔港。

里加在古时是利弗人的居民点,1201年建为要塞城市。1282年参加汉萨同盟[1],成为波罗的海最重要的贸易中心。1709-1710年被俄国人占领。此后成为俄国西北部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至18十八世纪发展为海港。1918年拉脱维亚独立,里加成为首都。1940年并入苏联,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后,里加又成为首都。

  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在经历了700多年的外国统治之后,宣布独立,定都里加。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年-1940年),拉脱维亚将注意力从俄国转向西欧国家,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制政府。拉脱维亚语成为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 1991年9月6日,俄罗斯承认拉脱维亚独立。1991年9月17日,拉脱维亚作为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1992年到1994年,所有俄国军队撤离。2004年 3月29日,拉脱维亚加入北约。 2004年 5月1日,拉脱维亚加入欧盟。

  游轮经过十几小时的航行,7月4日上午抵达里加,我们乘旅游大巴,导游带我们首先去' 里加新艺术建筑区 '(Art Nouveau Riga)浏览。导游说:阿尔伯特大街得名于阿尔伯特主教(1165-1229),这条街上布满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公寓建筑,其中许多建筑是由俄国建筑师米哈伊尔·爱森斯坦(Mihail Eizenstein)设计。目前大部分的建筑已经进行了翻修。

  这栋拐角大楼实Elizabetes街33号。

  阿尔伯特街不算宽,街道一旁绿树成荫,两边是联排建筑,高不过六层,有的还正在装修。这座红色屋顶的建筑,其特色在于屋顶上有个哥特式的小红塔尖,而最酷的是尖塔旁边的建筑顶层开有天窗,在新艺术建筑的设计中,风格独特,富有新意。

  阿尔伯特街门牌2a的建筑,门两侧对称而卧的狮身人面石雕,让人眼前一亮。这对雕塑有点像古希腊神话的斯芬克斯形象,美女头狮子身,丰满、细腻、秀丽。看来和中国古宅前的石狮用来辟邪不同,这里难道是用以迎客吗?

传神的人体雕塑悬于墙外,凸显新艺术装饰的特色。这栋阿尔伯特街2a的建筑墙面上,除了漂亮的头像浮雕外,还有两个依墙而立的全身人体雕塑,一个右手高举火把、一个左手上扬,和谐对称,雕塑面目传神、衣摆飘逸逼真、真可谓栩栩如生。

阿尔伯特大街4号建筑(建于1904年),出于俄罗斯著名的建筑师爱森斯坦(Mikhail Eisenstein,1867-1921)的设计。导游说:这是一栋最典雅和最折衷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物,有翅膀的狮子和美女头浮雕象征着保护神。

阿尔伯特大街,整条街的建筑风格各异。这栋是Alberta11号,它紧挨Alberta13号,看上去比13号老旧多了,没有华丽的外墙浮雕,但它的造型很别致,同样很吸引眼球。

  伊莉莎白大街10号,这栋新艺术风格建筑格外引人瞩目,它是俄罗斯建筑师爱森斯坦(Mikhail Eisenstein,1867-1921)设计的。据说:最具代表里加新艺术的建筑,就是孔雀蓝的瓷砖外墙和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使建筑更为轻盈,其在楼前老枝新叶的烘托下,尤显唯美动人。

  外墙立面精美的浮雕装饰,真的是精美独特,赏心悦目哦。

举目四望,每座建筑的房顶房檐、窗头窗台、门侧门楣、楼间楼层的墙面上,琳琅满目,镶嵌着新艺术浮雕装饰。各种几何线条图案,精细雅致、自然流畅。

漫步街头巷尾,一座座精美而浓郁的新艺术建筑展现眼前,宛若进入一座露天开放的大博物馆,你可以随意浏览,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欣喜不已。可惜,由于游览时间不多,只能是匆匆而过,不能细看。

  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是拉脱维亚建筑史和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建成于1918,它为古典音乐带来了新鲜血液,成为最著名的文化中心。歌剧院精巧的设计,古朴典雅,尤其是创新的舞台设置,为里加带来世界级的指挥家、歌唱家等远道而来的贵宾。

独立自由纪念碑建于1931-1935年,是拉脱维亚人民精神力量和自由与独立理想的象征,位于里加市中心,是里加标志性建筑。花岗石底座碑高42米,碑上刻有“祖国与自由”字样。铜制碑顶的妇女是自由的象征,她手中的三颗金星代表拉的三个历史与文化区:维德泽姆、拉特加列和库尔泽姆。

  接着导游阿正又带领我们游览了古都里加老城,它位于道加瓦河右岸,面积不大,有运河环绕。我们紧跟导游阿正走街穿巷,绕来绕去,象走迷宫似的,否则一掉队,就找不到东西南北了。

老城具有中古时代城市的特征,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屋顶多用红瓦,每座屋顶上有一只闪光的金属制的公鸡──风信鸡。相传13世纪末叶起风信鸡就被当地居民认为是避邪之物,后来人们把鸡身两侧分别涂上金色和黑色,以辨别风向,风信鸡只是作为城市的特有标志。里加虽历经战争破坏,但老城区的许多古老建筑仍然保存下来,它们构造奇巧、外观精美。一只只闪闪发光的金属公鸡矗立在在几座13世纪大教堂的尖顶上。在造型各异的教堂中,多姆教堂以其内部庞大的管风琴闻名于世,圣彼得大教堂是里加最高的教堂,其他有名的建筑还包括骑士团城堡、大行会会所和小行会会所等。市内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商人住宅和仓库。

  瑞典门建于1689年,是里加惟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门。它隐蔽在老城的小巷深处,并不起眼。当年建立此门是为了纪念北方战争时期瑞典军队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整个城门都是由红砖砌成,城门的对面依旧保留着当年瑞典军队驻扎的营房,现在则成为各式各样的商家店铺;军火库前还摆放着当年所用的大炮,也许是多年风雨的侵蚀,黑漆漆的炮身已是锈迹斑斑,但依旧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

   火药塔

离城门不远的地方是一座用红砖砌成的军火库,现在人们都叫它“火药塔”,外形如同一座炮楼,火药塔的墙面千疮百孔,那是战争留下的让人触目惊心的弹孔印记。

老城中心的建筑多是用石块建城的,一般是几层楼高,普通的民宅相对低矮些。石头铺成的市区道路有些高低不平。

  这位姑娘在吃快餐时,还在看书。

猫屋

在里加老城内,几乎所有尖顶建筑上都有一只金黄色的公鸡风信标,不过,有一栋建筑的屋顶标志却是一只黑色的猫,这就是里加老城内独有的、也是非常有名的“猫屋”。猫屋的主人曾经是德国商业行会的会员,由于生活不检点被行会开除了。出于泄愤,这个家伙就在行会的对面盖了这座黄色小楼(第三张照片猫屋对面雕刻精美的灰白色大楼,就是当年的商业行会),并在楼顶上弄了一只黑猫的小雕塑,并将猫尾朝天,“后庭”朝向行会的大楼,以黑猫这种侮辱性的姿势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商业行会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举动,于是就不停地抗议这种侮辱行为,最后,这场争执在法院的介入下得以调解。行会和猫屋主人达成协议,保留这栋建筑,但必须改变猫的朝向,将猫头对向行会。今天,当年的猫屋主人和行会都不复存在了,随着这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流逝,留给人们的则是一座匠心独具的建筑和可以津津乐道的话题。

老城区的市政广场

  位于教堂广场后面的三兄弟之屋,在Maza Pils 街上,分别是17、19和21号。三幢建筑分别代表了里加在中世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这也是如今里加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建筑,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由石头建造而成的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有点像布拉格的黄金巷,展示了当地人利用狭小的土地空间的能力。第二个建造的是1646年完成的黄屋,而最后一座绿屋于17世纪末建造。三栋建筑象征了拉脱维亚的历史文化厚度。在1995年时,白屋最终收为国有,建设成为拉脱维亚建筑博物馆。

老鼠楼即指该幢楼两端顶上各有一只老鼠雕塑。

  黑头兄弟会屋,1399年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年轻外国商人成立了一个协会——黑头兄弟会,协会所在的大楼在1597年进行了一次重大的重建,具有荷兰文艺复兴时期风格,里面有丰富的装饰物和壁画。大楼的入口非常引人注目,它建于1640年,如今这里经常举办音乐会。

位于里加老城中心区域的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数百年来高高矗立在里加市中心。教堂建于13世纪,而巴洛克式的钟楼则建于1690年,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木质教堂钟楼。这个钟楼命运坎坷,被烧毁过,被震倒过,甚至塔顶还掉下来过。后来在1973年重建时改为金属结构,其高度为123.25米,是俯瞰里加全城的最好地点。

  我们走马观花似的游览完里加。

再见啦,美丽的里加。

下午乘大巴去往下一站,我们的旅游地爱沙尼亚首都一一塔林。

  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天(7月4日)晚我们抵达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入住塔林(TALLINK SPA ConferenceHOTEL)酒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