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黑斑病又名褐斑病,为世界性月季病害。 症状 月季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 1. 5~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病斑往往几个相连,病部周围叶大面积发黄,使得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月季品种却不脱落。幼嫩枝条和花梗上产生紫色到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张新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枝或落叶上越冬。5月至6月开始侵染。温度17℃至25℃为发病适温,30℃以上发病减少。分生孢子借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亦可传播。多雨、多雾、多露时易发病,潜育期10天至13天。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 月季黑斑病应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初期及时防治会事半功倍,一旦到了后期,用药物防治就很难控制其蔓延。 传染途径 越冬时会以菌丝的形态留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翌年早春,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分生拖子也是初浸染来源之一。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分时,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 风雨和飞溅水滴等是分生孢子的传播途径,所以容易在多雨、多雾和多露的天气下发病。有实验表明,在滞留水分的叶子上,孢子对萌芽的侵入时间仅需6小时。 病菌能够对植株进行多次侵染,威胁月季的整个生长期。尤其在梅雨季节与台风季节病害最为严重,夏季的高温干燥天气则会让病害扩展缓慢。 植株的衰弱更易使病菌入侵。不同品种有着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但均无法免疫此病害。 防治方法 1、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焚烧,以减少侵染来源。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将病枝、病叶上的越冬病原一并清除。不要随意用手触摸发病植株的叶片,防止人为传播。 2、盆栽时不要放置过密,最好不直接放在地面,以免地面积水时盆土过湿,最好的是放在阶梯形的植台上。要转变浇水方式与时间,沿盆边缓浇而不要频繁喷浇。切勿在夜间浇水,因为叶片潮湿会利于病菌的入侵。 3、药剂防治。防治黑斑病的药物很多,早春可用1%的福美砷进行土壤消毒。另外,春季刚展叶或发病初期,用45%的噻菌灵(特多克)悬浮剂500倍液至600倍液喷雾,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5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隔7天至10天一次,连续3次以上,防治效果较好。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或1:1:100倍波尔多倍液,或70%甲基托市津1000~1200倍液。实践证明,使用传统的波尔多液防治月季黑斑病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此药在月季发病的潮湿天气中具有较强的黏着性,在叶面上能形成一层薄膜,可有效杀死病菌。波尔多液药效可维持2周。由于黑斑病菌潜伏期长,喷药时间掌握在发病之前,效果会更好。波尔多液采用100倍液石灰等量式,要现配现用,不要隔夜。 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发病时,可喷800倍50%的多菌灵药液,此药抗雨水冲刷性较强。单用百菌清比用多菌灵效果好一些。 4、及时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光照充足,每天至少保证6小时以上的光照。发病期间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冬季修剪后也可喷波美3~5度的石流合剂,以铲除病菌。 |
|
来自: 乐天j9oz11ly6j > 《月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