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昕60元转卖钟汉良礼物,为什么一个娃娃就能引爆网友的愤怒值?

 灵魂出窍KKK 2019-05-28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朋友送你的礼物,你会保留吗?

最近,吴昕在咸鱼上60元转卖钟汉良送给她的娃娃。想不到这一举动引发很多网友的不满,网友一边心疼钟汉良,一边谴责吴昕的不当行为。

很快,吴昕在微博上向钟汉良道歉,并关闭了咸鱼账号。

更多详细剧情是这样的。6年前,在快乐大本营的节目上,钟汉良给每一位家族成员都送了一只定制的专属熊猫娃娃。钟汉良送给吴昕的是一只穿着婚纱的熊猫,是希望她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网友认为吴昕把蕴含美好寓意的娃娃卖掉,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想嫁人”

有网友认为,60元贱卖娃娃,表示吴昕没有把娃娃当回事,吴昕不重视与钟汉良友情和心意,猜测吴昕可能又要在下次节目上“哭惨”,影射吴昕过去常在节目上“真情流露”的做法;

更多人则是现身说法“别人送我的礼物,就算屯着积灰也不会转卖出去”,以此来表达对吴昕做法的不满。

不过,就有网友站出来反问:6年前别人送你的礼物,你能保证你还留着吗?

再加上吴昕从长沙到北京,几经搬家,能把娃娃带在身边6年,“不把娃娃当回事”的说法就有过分解读的嫌疑。再说一个明星一年得收多少礼物,保留了那么多年,也不一定每个礼物都记得是谁送的。

关于礼物的处置,很多时候是看这份礼物是谁送的。鉴于吴昕与钟汉良之间没有互关微博,可见连朋友也算不上,就是工作上别人送的一个小礼物,怎么说吴昕也保存了6年,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吴昕的网友,因为一个娃娃而上纲上线的网友,无疑是一种网络暴力。

明星的一举一动,总是被放大、被曲解,语言用字稍有不慎,就沦为键盘侠和喷子的攻击靶子。不堪忍受网络暴力,有人选择退出微博,如井柏然,有的明星则关闭了评论功能。

不只是明星,天下网友苦网络暴力久矣,可能因为一句评论、一张图片,你就被喷子问候了全家。郁闷的你不知有没有思考过,网络暴力是不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特有现象?以前有没有这种现象?或者,网络暴力的前身是什么?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相信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千夫所指》,就能回答上述的问题。

1.古老的当众羞辱现象,卷土重来

你一定看过古装片,回想一下,里面是不是有囚犯游街示众的场景,囚犯蓬头垢面被锁在囚车上,囚车一路走过,沿途老百姓都往他身上扔石头臭鸡蛋菜叶。此时,囚犯的内心肯定是崩溃的,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在这里,我们就来讲讲当众羞辱这件事。

提到“惩罚”,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是罚款,还是牢狱之灾?对于那些被判了刑的人来说,即将到来的牢狱生活已经够可怕了,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比起蹲监狱,还有一种更糟糕的惩罚,那就是被公开羞辱。

公开羞辱的做法由来已久,古往今来,很多国家在惩罚犯人的时候,不仅要让他们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当众羞辱他们,让他们颜面扫地。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残忍的做法早已消失,然而随着网上社区和社交媒体的出现,公开羞辱又开始换了一种方式死灰复燃了。和古时候的游街示众不一样,现代版的公开羞辱,可能就因为一张图片或是一条评论,就让你被网友们骂得狗血淋头。

2.网络暴力的推动心理

我们说过,随便在网上发一句有欠考虑的话,也有可能会被网友的口水淹死。那么,到底是什么心理推动了这样的网上公开羞辱呢?

《乌合之众》书里说,人在单独行动和扎堆跟风的时候,表现会非常不同。即使是最文明理性的人,在一群人当中也会变得冲动又不讲理。比如,在大型集会上,几个情绪激动的人就能让整群人躁动起来,当这种躁动达到高潮的时候,就可能会引发一场暴乱。这种“群体狂热”就像传染病一样,参与的人们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受到了群体效应的控制。

然而,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史蒂夫·赖歇尔却不同意勒庞的观点,在他看来,即使在一个群体里,人们也不会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风。

的确,群体行为是有一定的指导规律,否则,人们也不会自发地进行集体活动了。就像看到一群人跟着节奏跳舞,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你也会蠢蠢欲动,最终跟着跳起来。

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群体活动都像集体舞一样。有时候,人们加入某种群体活动,是出自于自己的道德选择。比如说,那些参加反对恐同症的游行的人,往往都认为不应该排斥同性恋者,而不是盲目随大流。

3. 网络暴力会造成连带伤害

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真的很大,受害者会觉得受到了人身攻击和奇耻大辱,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或是创伤后精神障碍。另外,他们的生活也会天翻地覆,通常会因此丢掉工作。

被网络暴力的人们还要忍受孤独,因为羞愧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就连约会也成了非常困难的事,因为约会对象可能会在网上搜索他们的信息,挖出他们的黑历史。

不过,公开羞辱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人,还会产生连带效果。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想到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就已经够胆战心惊的了。因此,我们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名声,因为许多人的生计就建立在这些好名声上。

对政客、公关人员和记者来说,个人名声就尤其重要。更恐怖的是,有时候,一条无关紧要的推文,或是一场风流韵事,都能引起公愤。你所有的过去很可能都会被八卦得体无完肤,名声在顷刻间毁于一旦。

4. 耻辱感和犯罪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德州有一位法官,20多年以来,都在用一种方法来恢复休斯顿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对罪犯进行当众羞辱。也许你和我一样好奇:这个办法有用吗?

事实证明,它的确有效,公开羞辱对犯罪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曾经有个年轻的惯偷,为了杀鸡儆猴,法官在他身上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我偷了这个商店的东西,千万别偷东西,否则你也会像我一样”,还命令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商店里走了好几圈。经历了这样一次教训,这个小伙儿重新做人,考进了大学,后来还开了自己的公司,再也没犯过法。

这位法官说,在所有被他判刑的犯人当中,大约66%的人都会再犯,而那些被当众羞辱过的犯人,再犯的比例只有15%。

然而,公开羞辱并不能总是遏制犯罪,它也有可能成为引发犯罪和暴力的导火索。精神病专家詹姆斯·吉力根指出,暴力行为往往和耻辱感直接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经受了太多的耻辱,迟早有一天会以暴力的形式爆发,受害者要么是他人,要么就是自己。

在被耻辱感击垮自信之后,对别人使用暴力就成了一种重建自信的方法。人们会觉得,如果能欺负别人,那自己就不再是无力的受害者。此外,羞耻感还会让人对自己使用暴力,觉得只有通过自残等方法,才能克服精神和身体上的麻木感。

给你说个恐怖点的例子,在上世纪70年代,马萨诸塞州的监狱和精神病院里,就频频发生自杀、杀人和纵火。其中有一个监狱,几乎每个月都有一起谋杀,每6个星期就有一个人自杀!

吉力根对这些事件进行了调查,还采访了许多囚犯,想要查清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暴力行为。结果发现,在这些人犯罪之前,几乎都从小就受到过非常严重的羞辱。

总之,当众羞辱这种惩罚措施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而如今,随着社交网络的流行,公开羞辱行为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网络暴力,卷土重来。而这些受害者并没有犯下什么滔天大罪,往往都是因为一些无心之过引来祸端。

网络暴力会给一个人的精神造成巨大的打击和伤害,使得互联网一片乌烟瘴气。作为一名网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注意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为营造一个和谐、没有戾气的互联网生态而努力。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