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画册上的广州人

 369蓝田书院 2019-05-28

  《中国服饰》广州原版扉页,现藏于英国阿什莫尔博物馆

梅森曾于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前后在广州停留过一段时间,期间他曾与同伴擅自进入广州政府禁止外国人进入的领域而被士兵逮捕,最终在金钱帮助和行商求情之下才被释放,这令他产生了了解中国思想和习俗的想法。在目前可见版本的扫描件以及拍卖行和古书店收藏的《中国服饰》中,每一幅图画左下角都标有外销画家信息:“蒲呱,广州,德龄”(蒲呱是19世纪初广州有名的外销画家之一),相信《中国服饰》是当时梅森上校在广州期间找画家蒲呱绘制后带回英国的。

      梅森像(约翰▪斯马特绘

与一般欧洲绘画风格不同,书中外销画隐去了人物周边的背景,只作简单明暗对比,让这些画作看上去更像一幅幅档案材料。同时我们也不清楚画中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蒲呱画这些人物也并非旨在绘制特定人物,在梅森的解说中并没有出现发生在这些人物中的故事情节,反而是虚化人物形象,注重人物动作行为,因此,书中每一幅图都成为代表中国服饰和世俗活动的一种类型。书中共收录水彩画60幅,并非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对这些人物活动进行排序。考虑到《中国服饰》出版目的以及其他因素,可将画幅分为四类:

一、司法活动

这一类外销画主要有官员、士兵、巡更人、藤棍手等。在梅森的描述中不仅可以了解人物的衣着细节及工作职能,还能从中窥探出当时中国的司法活动。与此同时也涉及到官员的等级制度、中国武器使用以及政府对城市管理等。

官员

巡更人

二、生产、商业活动

这一类主要包括经常出现在街市的小贩、出卖劳动力和技艺的人等,如铁匠、剃头匠、书商等。这些画作都能非常直观地反映当时广州街道上出现各种人物形象,反映当时广州大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印证了广州在清代海禁时期商品经济较发达,肉类、蔬菜、各式杂货等都能轻易买到,城内各种档口可以满足人们饮食、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甚至在街市还能找到个人护理的业务,如剃头匠,“除了为客人剃头外,还负责清理耳朵、修整眉毛,然后替客人按摩.....收费只是几个铜钱”。

剃头匠

三、家庭生活

从书中所展示的画作看,当时广州的家庭模式仍处于“男主外、女主内”,但凡出现在街头的职业几乎全为男性,女性职业则如刺绣、补袜等显然都是室内工作。

刺绣妇女

 捡茶工

四、娱乐生活

主要是下层阶级的世俗娱乐活动,如在街边表演杂技、西洋景、木偶戏等。

木偶戏

敲锣

 资料来源:《岭南文史》2015年第119期《画片上的广州——梅森〈中国服饰〉相关问题研究》原创:关丹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