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工作让我生不如死,每天上班就像上坟,但我都30好几了,如果离职的话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 “我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我觉得工作都是一样的,就是上班、下班……” “我马上就要毕业了,我父母叫我考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我不知道该不该听他们的……” 类似这样的抱怨或诉苦,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听到过吧?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焦虑和迷茫充斥在我们周围,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倍感抑郁。 那么,当我们被焦虑的情绪包围,对未来该何去何从感到迷茫;当我们觉得人生道路越走越窄、甚至感觉前路被封锁时,我们该怎么办? 也许,这时候我们应该尝试着与自己的生命对话,去倾听内心的召唤。 这是笔者在阅读完《与自己的生命对话》一书后的切身体悟。 ![]()
很多人将这本书归入心灵鸡汤的范畴,笔者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我们所认知的“心灵鸡汤”类书籍,往往只是给我们“打鸡血”,让我们暂时摆脱负面情绪,但缺乏明确的方法论,不能给予我们彻底改变的方式方法。 《与自己的生命对话》这本书则不然。作者通过毫无保留的分享个人如何摆脱抑郁、走出情绪的低谷,并最终找到毕生志向的经历,抽丝剥茧的分析了人们为何容易陷入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如何“让生命发声”而从找到毕生志向的建议。 也就是说,这是一本从个人经验出发,但具备深刻的思考,能给予一些人以指引的“人生指南”。退一步讲,这本书即使是“心灵鸡汤”,也是带了“勺子”的“心灵鸡汤”,特别适合处于焦虑、迷茫,看不清人生道路的人群“食用”。 我们为何容易陷入焦虑与迷茫之中?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也如帕克一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内心却被焦虑与迷茫俘获了。这是为何? ![]() 帕克也曾经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并最终找到了答案。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到焦虑与迷茫,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和所作所为,与生命真实的需求相冲突所致。 帕克洞悉到“我们总是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即我们惯于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简化成一张清单,然后竭尽所能要成为与清单上所列举的要求相吻合的人。比如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外向合群、要上大学、要有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要买房、要结婚生子等等,因此我们大部分人穷尽一生都在竭力达到这些“社会标准”。 但帕克说:
因为这种只考虑外界价值取向而违背生命真实意愿的做法,其实是意志力的表现,是严酷的决心。这种以意志和信念来追逐志向的做法,是从外部强加于自我之上,而非从内在油然而生、自然生长的,会成为对自身的残害。而遭到违逆的自我也一定会极力反抗,甚至不惜代价,扼住我们的生活不放,让我们陷入焦虑与迷茫之中,乃至把我们拖入抑郁的深渊。 我们如何走出黑暗与抑郁?
那么,他是如何“在活死人似的日子中找出新生命”的呢?帕克的经验总结为这几点: 1. 拥抱沮丧的神秘,等待、观望、倾听、受苦,收集任何认知自我的讯息,然后根据这些认知抉择,不论选择有多么困难,每天选择做可以让自我更富活力的事情,反则推开,借此展开康复的缓慢路途。 2. 对于旁观者,当现身于他人的苦痛之前,不图“解决”,而是心存尊重地站在这个人的神秘和不幸边缘,不要越过界去,这是旁观者不得不做、却最难做到的事。也就是说,不要试图去安慰或激励那个正陷入抑郁泥淖中的人,而是不特别做什么,只要跟他站在一块,显示出对他这趟黑暗之旅的敬意,以及任他而去的勇气,就可以了。 ![]() 3. 不要把忧郁当成敌人,要与之为友。可以把忧郁当成是朋友的手,试着要把我们按到地面上,让我们站得安稳。这个地面是个人的天性、个人能力的限度和天赋、长处与短处、光明与阴暗的结合。 4. 拥抱个人的完整性。接纳自己的弱点、短处、黑暗面,把它们当成个人的一部分。认识到自我并不是一个跟我分离的东西,而是善跟恶、明跟暗的混合体。拥抱自己与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的人性。 我们如何通过“让生命发声”,找到毕生志向?以下这个真实的故事或许能够给予我们启发。
在书中,作家虽然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但毫无疑问,这个“东西”或可称之为:一个人内心的召唤。正是聆听了来自心底的声音,一个经过苦心经营、刚刚使自己的酒吧走上正轨的年轻商人才决意“改弦更张”,立志毕生从事文学创作。由此,这个世上少了一个面目模糊的商人,多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坛常青树。 ![]() 村上春树在30岁的“高龄”毅然转行的故事,与帕克在《与自己的生命对话》一书中,关于如何找到毕生志向的建议不谋而合。帕克认为: 志向并不是用意志求来的,不是指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是从聆听而来,是我们听到的召唤,也是我们即将领受的天赋。 生命的召唤并不是强迫自己去追逐能力范围以外的,而是要接受自己与生俱来的宝藏;生命的呼唤也并不是外来的声音,而是来自当地当下的声音,让我们成就生来就是的那个人。 也就是说,要找到个人真正的志向,就要聆听生命的召唤,“让生命发声”。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生命发声”呢?帕克的建议是: 1. 回溯童年时期,从早年事件中寻找线索,去重新认识“上天所赋予我的最初自我。” 我们都是带着与生俱来的天赋来到世上的,但由于家庭、学校或社会的灌输,我们逐渐把天赋抛弃,被训练成为远离真我、符合社会规范与主流价值的形象。 如何把真我,也就是我们的原生天赋找回来呢?方法就是从早年的事件中去寻找线索,往我们的生活还相当接近天生之质的那些年岁去找。 2. 坚持真实的自我,顺着天性的实相生活。 一直以来,所谓的志向总是要我们做“该做的事”,听起来很高尚,可是一味要自己配合各种道德标准,并不是寻找自我的办法。只有忠于自己的天性,而不是试图变成你不是的样子,才是道德的至善。 3. 学习拥抱相反的事物,在拥抱潜能的同时,也要认知极限。 书中有一小段帕克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
那些关上的门,就是我们已经到达极限的天赋;而转身就能拥抱到的,则是我们的原生天赋,是那些未被开发的潜能。因此,要学习拥抱相反的事物,在拥抱潜能的同时,也要认知极限,才能在限制和潜能的微妙关系中活得具有创造力。 ![]()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何谓“审视”?也许就是静下来,与自己的生命对话,听听内心的声音,听从内心的召唤吧。如果我们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聆听,我们便会发现:我们的内心常常会发出一些“声音”,这些“声音”可能包含了指引我们走出命运迷瘴、继续前行的“线索”。只是有些人选择了聆听,有些人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已。 在焦虑与迷茫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在试图寻找“生命转弯的地方”,其实笔者以为,主动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生命对话”,就能够让我们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