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服相关学术研究,转载自知网

 故城宜遥思 2019-05-28
    要:

梳理古代典籍资料的目的是因为古代典籍中对于汉服文化研究的成果非常丰硕, 根据这些研究, 对于把握汉服变化发展及文化认识在总体的脉络上会有更多突破, 并可以获取更多知识, 同时为更好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汉服的形制、色彩、纹饰以及内涵、寓意构建起坚实的桥梁。

作者简介:李晰:西安美术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史籍中不乏对汉服的记述与研究, 关于汉服制度及形制的记载, 大都集中在各地方志书与中国古代史的《舆服制》中。由于这些典籍正史由官方专人编修, 所以对历朝历代的汉服演变、形制特点都记载翔实, 是研究中国古代汉服很有价值的史料。综上所述, 对相关文献资料按类型归纳大致如下:

《周礼》, 战国, 作者不详。汉初称《周官》, 东汉刘改称《周礼》。全书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记载了百官执掌的工作内容。其中与宫廷服饰生产和管理有关的官员, 如《天官》中的司裘、掌皮、典丝、内司服、缝人、染人、履人等, 通过其职责, 可以了解当时的冠服制度, 社会风俗和礼制制度。

《仪礼》, 传春秋时期孔子采辑周、鲁各国礼仪, 并加以整理记录, 共十七篇, 原称《礼》晋代始称《仪礼》。主要记载冠礼 (成年礼) 、昏礼 (婚礼) 、丧礼、朝礼、祭礼等传统礼仪的内容和程式, 为研究礼仪中的冠服制度提供了详实资料。

《礼记》, 传 (西汉) 戴圣编, 又称《小戴礼记》, 全书四十九篇, 是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文章合编, 多取材于周秦古书, 应出于不同时期多人之手。其中记有服饰的有《王制》、《内则》、《曲礼》、《坊记》、《玉藻》、《哀公问》、《丧服小记》、《服问》、《间传》、《深衣》等篇。其中《玉藻》和《深衣》两篇, 则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深衣制度、幅制、衣用等级的情况。《礼记》可以和《仪礼》有关篇目相印证, 是研究古代服饰风俗与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大戴礼记》, 西汉, 戴德编, 性质同于《礼记》, 为先秦儒家治礼所辑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经长期传习逐渐定型而成。其中对有关服饰的内容做出了详细记述。

《周易》, 作者不详, 人曰传伏羲作八卦, 文王作辞, 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广的影响, 决定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独特格局, 确定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基本坐标方位, 规定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走向。

《春秋繁露》, (西汉) 董仲舒撰, 十七卷, 八十二篇。卷七服制第二十六及卷八度制, 涉及了许多服饰制度与等级的问题, 并严格的做出了规定。

第一, 词书、训诂:在词书、训诂的古代文献中以 (东汉) 刘熙撰《释名》、 (东汉) 许慎撰《说文解字》、 (西汉) 史游撰, (唐) 颜师古注, (宋) 王应麟补注《急就篇》、 (西晋) 崔豹撰《古今注》、 (后唐) 马缟撰《中华古今注》等最具代表性。文献类似于今天的字典、词典, 收录了大量有关服装、饰物、色彩、形制等方面的若干具体内容, 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记录与分析, 故史料价值比较高。

第二, 舆服制:舆服制是历代执政者制定的车舆服饰等级制度的记录, 通常以政令的形式加以公布并严格执行。这种车舆及服饰制度被收入正史, 便称为“舆服制”或“车服制”, 有的则称为“礼仪制”、“仪卫志”或“衣服令”。舆服制多侧重于上层统治者的服饰制度, 对下层社会现实生活服饰记载很少。如《后汉书》、《晋书》、《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等史籍所涉及的服饰问题均在历代《舆服制》中做出详尽记载, 这对研究历代皇帝、皇后、诸王、百官等上层统治者的服饰制度有很大帮助。

第三, 会要、会典:会要与会典是专门辑录各朝代典章制度的沿袭变革的书籍。“会典”比“会要”内容更加广泛, 源于唐开元间官修《唐六典》, “舆服”常做为一个门类编入其中。如:《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唐会要》、《唐六典》、《通典》等, 是记述一代政治、经济、文化、服饰较系统的典籍文本。

第四, 类书、笔记小说、《事物纪原》、《太平御览》、《三才图会》等类书中, 将有关服饰形制、礼制以及相关专职机构等历史文献中的各种资料, 整理汇编, 内容丰富、描述清晰。笔记小说作者将所见、所闻、所知等短文的汇编。由于大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故比较可信, 如:《西京杂记》、《汉官旧仪》、《近事会元》等其中有不少宝贵的服饰史料为我们弥补正史的不足之处。

由于汉服的文化内涵不仅存在区域性差异, 既有中华传统的文化特征, 同时也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 并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中, 不断吸纳、相互融合。因而, 将汉服文化综合的研究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符合客观事实存在的。梳理古代典籍资料的目的是因为古代典籍中对于汉服文化研究的成果非常丰硕, 根据这些研究, 对于把握汉服变化发展及文化认识在总体的脉络上会有更多突破, 并可以获取更多知识, 同时为更好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汉服的形制、色彩、纹饰以及内涵、寓意构建起坚实的桥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