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质特征概况描述范文
2019-05-28 | 阅:  转:  |  分享 
  
2.1自然地理概

2.1.1地理位置

位于中下游地段,在行政区划上属潮安。地理坐标:东经116°30′21″~116°47′03″,北纬23°′03″~23°′26″,工作区面积约27km2。位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镇区域。

便利有广梅汕铁路站厦深高铁潮汕站厦深铁潮安境内的潮汕站是潮汕三市共用的铁路枢纽站,是全线唯一个使用南北双站房的交通枢纽站。汕揭高速公路在潮安区设置互通口已基本构建起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机场为主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见图1)。

2.3.1地层

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地质调查,区内有第四系。现分述如下:

侏罗系(J)

、热水洞组(J2-3)

、第四系

(一)上更新统(Q3)

据区域地质资料,板埋深~m,沉积厚度~m。沉积物粒度自上而下由细到粗,组成二个次一级不完整的沉积韵律。

根据沉积韵律和放射性年龄测定测区上更新统划分为上、中二个岩组:

1、上更新统中段(Q32)

南社组(Q32-1):主要分布于,沉积物主要岩性有:砾石、砾砂、中砂、粗砂,沉积厚度~m,不整合与基岩或其风化壳之上。本层样品热释光年龄距今52138±2606。

贾里组(Q32-2):厚度~m。主要以浅色粘土为主,局部为深灰色淤泥质土。本层三个14C年龄距今26470±840、21990±720、18330±600。

2、上更新统上段(Q33)

鮀浦组(Q33):,主要由花斑色粘土(杂色粘土)和黄白色砂砾层组成,底砾层不整合于基岩或其风化壳之上,本组的顶板是更新统与全新统之间明显界限。顶板一般埋深2~35m,砾砂层一般厚度7~12m,。14C年龄距今16720±470。

(二)全新统(Q4)

板埋深~m,自上而下沉积物普遍由细到粗,可见到三个次一级的沉积韵律。

1、莲下组(Q41)

包括了海积层和陆相层。

海积层:主要分布于调查区海岸平原一带顶板一般埋深20~25m,沉积厚度~m。主要岩性有:深灰、灰黑色淤泥和粘土组成,淤泥局部含贝壳碎片。

陆相层:分布于一带。顶板一般埋深~m,沉积厚度~m。主要由灰黄—灰白、杂斑色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和粗砂、砾砂组成。14C年龄距今10310±370。2、潮州组(Q42-1)

主要分布于调查区三角洲平原一带,由灰黑—青灰色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粉土、粘土等组成,一般顶板埋深12~15m,沉积厚度~m,平均9.6m,最厚15.5m(潮安彩塘)。14C年龄距今5710±130。

3、澄海组(Q42-2)

本组顶板一般埋深5~6m,一般层厚6~10m,岩性为灰色砂质淤泥或淤泥质砂,有下粗上细的韵律。14C年龄距今5220±220。

4、东里组(Q43)

岩性为黄灰色粉砂粘土或粉细砂,有下粗上细的韵律,与下覆的澄海组之间为连续沉积的关系。本组一般层厚3~m,平均4.3m,最厚11.9m()。





图2-5三角洲第四系剖面对比图



2.3.2岩浆岩

一、早白垩世侵入岩

区内早白垩世侵入岩,主要受北东向构造控制。主要分布于,(K15κργ)(K13ηγ)为钾长花岗岩(K12ξγ)湘桥区,二长花岗岩(K12ηγ)分布铁铺镇。

二、晚侏罗世侵入岩

区内晚侏罗世侵入岩,第二阶段为二长花岗岩(J32ηγ)主要分布于工作区西部的登塘镇一带(J33γπ)。

地质构造

一、基底构造

区位于新华夏系构造第二隆起带的东南侧、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南部东段,属于。现将收集断裂构造综合分述如下:

三角洲平原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由燕山运动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北北东至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为主体,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发育并切截、错断了其它所有方向断裂构造,东西向断裂时隐时现,断续展布,形成网状格局控制全区。

区内的断裂均形成于晚侏罗世,且晚第三纪以来多数仍有活动,活动最明显的效应是控制区内地貌类型的分界线和河流的流向和港湾的发育,现将各断裂的特征分述如下(图-6三角洲地质构造略图):

1、北东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为区内的主要断裂,断裂面多数倾向南东,局部北西,沿



图-6三角洲地质构造略图



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后期常转化为张性,按其分布有:(1)南澳断裂(编号①):主断裂南起惠来靖海,经南澳、福建的东山、厦门、长乐,往北延入浙江沿海,全长约500km,本区内长约50km,宽约2km,总体呈45°方向延伸,略向东南凸出,断裂带有多条断裂组成,还有褶皱,断裂长一般10~20km,走向30°~50°,有的倾向南东,有的倾向北西,倾角50°~80°。上盘为南东盘,北西盘为下盘。力学性质为左旋压扭性,形成于晚侏罗世,晚第三纪以来仍有活动。南澳断裂与北西向黄冈河断裂交汇处北西面有柘林温泉出露。

(2)饶平断裂(编号②):该断裂见于樟林、莲花山经苏南、下蓬延至牛田洋、潮阳,断续出露50~60km,宽30~300m,走向60°~75°,倾向南东,倾角70°~85°。断裂带普遍发育有压碎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和花岗糜棱岩,并出现矿物定向排列和岩石硅化现象。本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附近的碧砂乡有中温热水出露,在莲下涂城南有隐伏热水分布。在澄海至汕头第四系覆盖段,据陆地卫星假彩色合成片中,呈现出一条北东向的平直线。

断裂于基岩裸露区,普遍可见断裂结构面和压碎花岗岩、花岗糜棱岩,片理或劈理发育。汕头—饶平断裂在澄海至汕头的平原区,经遥感卫星解译,第四系和水下线性特征十分明显。航磁测量的磁场强度变异带与该断裂延伸方向基本一致。

(3)潮安普宁断裂(编号③):分布于潮安、普宁一带,断续出露140km,宽100m至几公里不等,走向30°~40°,倾向南东,倾角70°。断裂沿走向及倾向均呈舒缓波状。

(4)马头山断裂(编号④):分布于马头山、大坑一带,沿北东50°方向展布,倾向北西320°,倾角55°,延伸长7km,硅化带宽50~100m,沿断裂有石英脉侵入。

2、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是伴随强大的北东向断裂而发育的,断裂活动强烈,普遍切割北东向断裂,是区内形成最晚的断裂构造。因此,它控制着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河流的流向、海港、海湾的形成。调查区及附近规模较大的断裂有6条。

(1)断裂(编号⑤):该断裂位于中游,往北西至鹿田一带。沿北西320°方向展布,规模较大,长约70km,宽约2km。根据航空磁测资料确定为一北西向断裂。钻孔资料进一步证明,沿北西方向存在破碎带。沿中游两岸,北西方向裂隙特别发育,断裂带宽约2km,见断层角砾岩。在樟林以北至潮安一带,地壳形变负异常线的长轴方向为北西向。第四纪沉积物沿断裂两侧的差异性也说明北西方向构造线不但存在,而且仍在活动。

(2)澄海古巷断裂(编号⑥):该断裂北起古巷,经江东苏南至莱芜岛入海,长52km,北西段出露长2~3km,破碎带宽5m。带内岩石破碎,呈角砾状,有石英脉穿插。断层走向305°,倾向北东,倾角50°~60°。

(3)玉下蓬断裂(编号⑦):断裂北起玉滘,经下蓬,南延于新津河口入海。断裂走向305°±,倾向北东、倾角75°~90°。沿断裂在卫星影象上反映明显,桑浦山东侧及玉滘以北均有清晰的线性形迹,以断裂为界,西侧为桑浦山区,东侧为第四纪平原,地貌反差强烈,在潮安金石宗山书院西侧人工渠道中,断裂破碎带约20m,可见硅化角砾岩,蚀变花岗岩角砾和大小不等的石英脉穿插及不规则石英团块分布。

(4)桑浦山断裂(编号⑧):该断裂北起桑浦山北端,向南延至蓬州西南侧,断裂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70°~78°,在鮀浦北侧采石场,可见断裂带宽2m,带内岩石已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石英矿物被挤压拉长成透镜体,并有后期煌斑岩脉充填,断面平直,力学性质属压扭性,断裂往南东延伸入第四系,经汕头市区及汕头港、妈屿岛。

(5)东山湖断裂(编号⑨):断裂北起东山湖,向南延至蓬州附近。断裂走向310°,倾向东,倾角80°。在东山湖有高温热矿泉出露,埔美一带有碳酸矿水分布。

(6)榕江断裂(编号⑩):断裂北起丰顺汤坑经揭阳至潮阳,全长70km以上。

该断裂北起丰顺汤坑一带,经揭阳白石山继续向南东延伸,往南东进入南海,全长约100km,断裂两侧升降运动明显,北段有十余处温泉出露,呈北西线状展布。断裂总体走向北西(310°左右),倾向北东,倾角75°~80°。主断裂面附近形成2~10m花岗岩碎斑岩,局部可见强烈的挤压片理,常见有石英脉或煌斑岩脉穿插。力学性质显压扭性。

二、第四纪地质

区在晚更新世以来,经历过两个沉积环境的重大变迁。下部旋回,从陆相的冲积环境(局部为风化环境)开始,渐变为三角洲和河口湾沉积环境,以陆相的风化环境为终结。上部旋回,从陆相风化环境开始,渐变为三角洲和河口湾沉积环境,从近代河流冲积作用明显增强的环境沉积为终结。

纵观第四纪地质时期,由于活动性断裂所产生的断块间的差异性运动,成就了现今山地与平原的格局,骊塘、凤洲、新溪等断陷盆地,为第四纪沉积物的堆积提供了空间,形成了平均50~150m,最厚达196.63m的松散沉积物。桑浦山断块则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晚更新世中期海进所留下的海蚀遗迹与侵蚀平台,现已上升至海拔120m。本区的山丘、平原分布形态在全新世中期末已基本形成。由于全新世晚期的海退,各河流带来的大量泥砂,河口三角洲平原仍在较迅速的扩张。

三、新构造运动

1、区域性升降运动:据有关资料,区内在这段时间内,有过明显的三次海进海退。其中第一次海侵大约发生在晚更新世末期,使三角洲平原普遍沉降了一套上部以滨海相、下部为海陆相为主的碎屑层,厚度8.39~29.08m,然后海退,区内经历漫长风化剥蚀,根据收集的资料,古红壤型风化壳,其层位埋深近40m;第二次海侵大约发生在全新世中期,在此期间普遍沉积一套以三角洲为主的碎屑层;第三次海侵大约发生在3000多年以前。海侵与海退多与冰期和间冰期有关,另一个控制因素是区内的地壳升降运动,其表现是基底的活动性断裂构造。

(1)汕头饶平断裂带:该断裂带北西盘,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地壳下降速率为2mm/a;南东盘地壳下降平均速率1.4~1.7mm/a,而中全新世初期,断裂抬升,上升速率为0.6mm/a。

(2潮安普宁断裂带:该断裂带西北盘平均上升速率为0.4mm/,南东盘在晚更新世下降速率为3mm/a。

(3)榕江断裂:本断裂两侧差异上升运动明显,北东盘平均上升速率为0.9mm/a,而南西盘上升速率1.6mm/a。

(4)桑浦山断裂:该断裂全新世以来南西盘平均上升速率0.6mm/a,北东平均上升速率1.6mm/a。

(5)断裂:该断裂两侧差异升降运动明显,表现为南西盘第四纪沉积厚度大,自中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平均下降速率为3.9mm/a,北东盘第四纪沉积厚度小,下沉速率也小。

根据水准测量资料,近年来本区地壳形变处于下降,在樟林-汕头下降量最大,年变率可达8~10mm,其余年变率3~4mm,地壳的形变的负异常长轴方向为北西向,整个平原区呈现两侧上升,中间下降的趋势。

2、复活性断裂:本区及其附近内较大规模的断裂,如玉滘-下蓬断裂、澄海-古巷断裂、榕江断裂等进入晚更新世以来,均具有较强的复活性质,并且控制着区内的山形、水系、平原及岛屿的展布均受其强烈影响。具体表现在断裂两侧地形反差强烈,出现断崖或断谷;断裂两侧第四系沉积物岩性、岩相、厚度有明显差异;垂直断裂线方向发生强度较大的地壳形变;出现温泉和发生地震。上述断裂带是诱发本区地震灾害的主要控制和影响因素,其中玉滘-下蓬断裂的活动性表现最为强烈。是控制地壳形变、地热和地震的主要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明显集中于上述二条断裂带。

四、地震

区,地震烈度Ⅷ度区。

根据广东省地震局研究资料,本区比邻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明显地受板缘构造作用的影响,特别是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东部的碰撞,间接地引起本区地壳弹塑性变形的加剧,能量的积累和释放频繁的交替发生。因此潮汕地区以及相距60km的南澎列岛海域一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7级。地震在空间分布上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地震震中往往位于规模巨大的北东向断裂与活动强烈的北西向断裂交接部位及其附近。据历史资料记载,自公元年至年潮汕地区发生有感地震215次。及邻近区域有历史记载的地震详见表-3。

表2-3工作区附近主要历史地震(≥5级)一览表

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震级 烈度 1067、11、6 潮州江中 6 9 1641、11、26 揭阳绕美 5 7 1791、4、28 澄海 5 1886、1、13 汕头下蓬 5 1887、4、8 饶平 5 1895、8、30 揭阳炮台 5 1966、9、26 汕头东南海域 5









广东省应急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监测与保护评价报告 第三章地质概况







献花(0)
+1
(本文系长江骑士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