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铁血老枪 2019-05-28

李白、杜甫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不用说他们的文才自然是当世一流的。可有个问题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既然他们如此有才,为何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连个进士都考不上呢?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唐代的科举考试说起。文学才能向来是科举取士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古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唐代进士科主要考杂文,到开元、天宝年间则改为诗、赋各一首,随着诗赋在进士科考试中成为主要考试内容和录取的标准,唐代进士科的文学性质愈来愈明显。

唐高宗登基后,进士科出身者在唐代政治中的影响迅速增大,重视文学辞章的社会风气也逐渐形成。这一价值取向和取士标准为唐代造就了一大批业诗攻赋之人,这也是唐代诗赋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既然唐代取士重视诗赋偏重文学,为何李白、杜甫却没能荣登科甲,归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竞争过于激烈;二是进士科考的不仅仅是诗赋,还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而经学李白、杜甫却并不擅长;三是科举归根到底是为了选拨从政人才而不是诗人,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为了考察应试者的文学天赋,而是为了测试其智力水平和文化素养。

诗赋可以言志,家事国事天下事、个人抱负和习性都可以通过诗文来表达或宣泄。只有才情并茂、文理优长的人才写得出好的诗赋。但科举命题与平日的文学创作是不同的,科场中所考的试帖诗必须按照其题意和格律声韵要求来写,这是选拨性考试维持可比性和客观评卷公正性的必然要求。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也就说,个别平时具有非凡诗歌天才的人不一定就能适应考试中的命题作诗,李白在考场上无法随意发挥“白发三千丈”的奇想。而且。李白、杜甫未能及第还与开元、天宝年间“词人材硕者众,然将相屡非其人”的特殊时代背景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进士科虽然考诗赋,但目的却是为了考察考生对作诗技巧掌握的程度,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出传世名篇。况且,要让李白、杜甫这样的人在考场那种压抑的氛围中,也未必就能创造出上佳的师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这种科举取士的标准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兴盛和唐宋文学的繁荣。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唐代进士科虽然以文取士,但是政治和人事因素也会影响科举的录取,杜甫在天宝十年(751年)以上书拜官的形式入仕,李白也通过征辟供奉翰林院,但都未成为政务繁忙、手握实权的官员。如果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投人到千头万绪的日常行政事务中,也许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创作名诗佳篇了。

在唐代开始通榜、公荐和行卷的背景下,以李白的个性,他不会主动去求人,更不会请达官贵人推荐,更不屑于找人推荐,甚至他都不屑于有个状元的头衔。至于杜甫,他之所以没有考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行卷所托非人。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其实,尽管李白、杜甫没有考中进士,但是进士科在开元、天宝年间选拨了不少文学人才,如祖咏、储光羲、王昌龄、王维、岑参、钱起、张继等诗人皆先后进士及第,其中王维还是状元及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