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臣提议和亲,皇帝当场背诵此诗,无人再敢多嘴,首句是千古名言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唐朝建国之后,也和许多中原王朝一样,面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尤其是突厥,在隋朝时就已经是东亚的霸主,实力要比唐朝强得多。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灭掉了突厥,迎来了辉煌盛世,也赢得了“天可汗”的尊贵称号。

此后的唐朝,虽然国内的政局并不稳定,但在保卫边境安危上却不含糊,无论是唐高宗、武则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直到安史之乱后,唐朝内部的混战终于给了周边国家可乘之机,不断袭扰曾经富庶的大唐。

面对这个局面,唐朝皇帝们一个个都坐立不安,他们的能力有限,不能像唐太宗那样纵横疆场,以一己之力定鼎乾坤,但是,他们不愧为李世民的子孙,流淌着高贵而桀骜的血液。比如唐宪宗李纯就是如此,他继位之后,对内部的藩镇割据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先后讨刘辟、除李琦、收魏博,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重新树立了中央朝廷的威望,也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

然而,边境的隐患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唐宪宗时期,北戎不断犯边,他们烧杀抢掠,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唐宪宗此时将重心放在“元和削藩”之上,首尾难顾,焦头烂额。因此,朝廷大臣在廷议时,纷纷提出和亲的主张。他们认为,古人就称和亲不用花费巨额的军费,而又有五大好处,在当时的情况下,更是可以避免中央朝廷两线作战,实在是一个好办法。

唐宪宗是一个强硬的君主,否则也不会冒着风险向藩镇开战。当他听完朝臣貌似颇有见地的提议后,沉思一会后,背诵了下面这首诗:

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朝诗人戎昱,唐宪宗继位不久,他就已经去世了。此诗流传度很广,意思是在汉朝历史上,有过非常辉煌的时代,却记载着和亲这种非常拙劣的计策。社稷的安危需要贤明的君主,又怎么能够托付给妇人?怎么能够指望靠着颜值,就去阻止胡人的干戈呢?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又有谁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辅佐之臣呢?

这首诗写得非常直白,也是被人诟病之处,但诗人的意气风发,却是尽显无余的。虽然开篇说的汉朝之事,不过以汉代指唐朝,是当时的诗人常见的手法。汉朝的和亲制度执行了很多年,包括汉武帝也只是拒绝与匈奴和亲,还是将刘细君嫁到乌孙国。对于诗人来说,和亲只不过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最终还是纷扰不断。

对于唐朝来说,也是如此。唐太宗就曾经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都曾经派出公主和亲。特别是唐肃宗李亨,竟然是用亲生女儿宁国公主与回纥和亲,大部分和亲公主都是宗室女甚至是普通宫女。

然而,即便如此,和亲政策依旧没有实现想象中的和平,唐朝的边境还是硝烟四起。正是看到了这种情况,唐宪宗才在朝廷之上,背诵了戎昱的这首《咏史》(一作《和藩》),并大声对朝臣说:这个人如果还活着,我一定让他担任朗州刺史。表扬了戎昱之后,唐宪宗又评论道:

魏绛之功,何其懦也!

魏绛是晋国的卿,其实就是他率先提出了和亲五利,这也就是朝臣们对于和亲的最大认可。但唐宪宗却认为,魏绛只不过就是懦夫,自己不敢征战沙场,捐躯报国,才提出和亲的主张,让女子代替男人去受罪。

当然,从辩证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和亲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之下,和亲的作用和效果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还是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至于说唐宪宗、戎昱等人的看法,是他们个人的见解,也值得尊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