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 70%~80%)。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肿瘤发病机制从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认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在发生 EGFR 敏感突变的 NSCLC 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用于检测 EGFR 基因突变的最佳标本为肿瘤手术切除组织,其次是肿瘤穿刺组织、纤支镜活检组织,但是肺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70% 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从而难以获得用于检测 EGFR 基因突变的组织学标本。而胸腔积液是晚期肺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胸水标本获取比较简单、安全。 那么,能否利用胸腔积液标本进行 EGFR 突变检测呢?近期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EGFR 在 NSCLC 中的突变情况 EGFR 基因突变或扩增的情况在多种肿瘤中存在着家族聚集性,如肾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其中在肺癌中发生突变的现象较为常见。 EGFR 基因突变类型已达到 30 余种,突变部位主要集中于编码酪氨酸激酶的第 18-21 外显子区域,约 90% 的 EGFR 基因突变集中在外显子 19 及外显子 21 上。 这项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回顾性地收集了 295 份肿瘤恶性胸水样品,其中的 92 份具有匹配的肿瘤组织样本,248 份具有匹配的血浆样本。 研究使用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分别评估比较了肿瘤恶性胸水、肿瘤组织和血浆中的 EGFR 外显子 19 缺失和外显子 21 的 L858R 突变,探索了肿瘤恶性胸水中的 EGFR 突变检测结果对于治疗的指导意义。 结果发现,295 份肿瘤恶性胸水样本中有 116 份可以检测出 EGFR 突变(39.3%),肿瘤恶性胸水结果与组织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 87.1%(Kappa = 0.71)。以肿瘤组织中的 EGFR 检测结果为标准,肿瘤恶性胸水样本 EGFR 突变检测的敏感度为 71.4%、特异度为 96.5%,能够较好地反映肿瘤组织的 EGFR 突变情况。 在 219 名接受了 EGFR-TKI 治疗的患者中,以肿瘤恶性胸水、肿瘤组织或血浆检测出 EGFR 突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57.6% vs 56.0% vs 47.4%, p = 0.51)、PFS(8.9 月 vs 9.0 月 vs 7.7 月, p = 0.077)以及总生存期(29.8 月 vs 25.9 月 vs 25.3 月, p = 0.33)的结果相近,表明肿瘤恶性胸水可以作为肿瘤组织标本的替代物检测 EGFR 突变并能够有效地指导患者的治疗,作为晚期肺腺癌患者 EGFR-TKI 用药决策的参考。 因此对于无法使用组织检测 EGFR 突变的患者而言,肿瘤恶性胸水检测可能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晚期肺癌患者中胸腔积液的发生率高达 60%,常呈进行性。随着病情进展,会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胸腔积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血液成分,其中血性胸水约占 75%,其形成主要原因是胸膜转移结节阻塞淋巴管和毛细血管。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 NSCLC 患者常见的症状,获得较为容易。应用胸腔积液不仅可进行常规的病理诊断,还为实施 EGFR 基因突变检测提供了可能。 随着分子病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胸腔积液处理方法的不断完善,应用胸腔积液检测 EGFR 基因突变将会成为了解 NSCLC 患者 EGFR 基因突变状况的又一可靠途径,为临床筛选适合应用 EGFR-TKI 治疗的患者提供参考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