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唐一代才子,如何完成了从考生到专业枪手的蜕变?

 赫赫古诗词 2019-05-28

公元839年,温庭筠第一次应举。

从乡试开始,温庭筠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无敌。《北梦琐言》中说:

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温庭筠真的很会考试,据说当时的考试一般都是按照官韵来写作文(叫做),这位大才子只要闭着眼睛,将双手来回交叉八次,然后提笔蘸墨,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就能写出一篇完美的赋,因此,江湖人送外号:温八叉。

情节如果按照这样发展绝对是一个“唐伯虎”型的考生,因为这样的水平应该不难啊,可是命运这东西实在是不好说,温庭筠偏偏就是那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他从40岁考到了55岁,却连个村官也没考上。

身如不系舟,经年仍悠悠。

温庭筠百思不解,难寻个中缘由:

有气干牛斗,无人辩辘轳。客来斟绿蚁,妻试踏青蚨。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瞻风无限泪,回首更踟蹰。

——《病中书怀呈友人

这样的结局的确让温庭筠感到恼火。

梦想一旦破灭,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边无际的堕落。

他心想:不让我上,那我就一直考,替别人考,无偿替别人考。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他多次搅扰科场,帮人答题,自己却屡试不第。成了一名专业的“枪手”。

唐朝的科举考试是相当严格的,考生在进入考场时必须把自己脱光光,一点夹带的带不进去,而且每两个考生之间都会有一道屏障,相当于一个考生一个单间,你想要交头接耳、传答案、递纸条,门儿都没有。

就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老温同学完成了历史性的壮举。

唐宣宗大中九年,国考不倒翁再一次参加“考试”,当时的礼部侍郎是沈洵,他可是老早就听说了这位才子加刺头温庭筠的大名。而温庭筠也顺理成章地被考官当做重点监控对象。

沈侍郎专门把温庭筠的作为摆在自己面前,并把他和其他考生隔离开来。

温庭筠很生气,众目睽睽之下,无计可施,只得乖乖地埋头作答,没有了平日的小动作,考试开始没多久就提前交卷离场。

沈侍郎暗自庆幸:小子,这次栽了吧!

没想到,第二天,一条可怕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考试的时候,温庭筠居然给八个考生传了答案。

当天晚上,温庭筠还到处宣称:哎呀,不行啊,发挥失常了,老沈头盯得太紧,我已尽力,没照顾到更多的兄弟们,对不住了。

沈侍郎因为这次温庭筠的作弊事件被处分了,他到底也搞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温庭筠怎么就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帮”了八个人?

《新唐书·温庭筠传》记录了这次作弊事件的始末:

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

从此枪手温庭筠又多了一个外号“救数人”。


参考文献:《病中书怀呈友人》温庭筠;

               《北梦琐言》孙光宪;

               《新唐书·温庭筠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