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那一晚,东风乍起,皓月当空。 那一晚,你踏尽春花,抖落秋月。 风吹过你的衣袖,往日的云烟如梦似幻,一齐浮上心头。 故国仍在,朱颜难寻! 只能任满腹惆怅如江水肆意流淌…… ![]()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李煜的词,在兼具花间派和南唐派词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不少豪宕的意味,刚柔并济,自成一体。其艺术成就自不必说。 然而,与词受到人们的赞誉所不同,其为政却备受后人贬斥。后人皆称其为亡国之表,认为南唐灭亡都是他不理政事,生活奢靡所致。 《虞美人》写于李煜被宋太宗赵匡胤囚禁的第三年,彼时,李煜饱尝亡国之殇,抑郁幽愤,于是写下这首名传千古的《虞美人》,以此抒发内心的思国之痛。然而也正是这首诗,使得赵匡胤对他痛下杀手。一代王朝,也就此落下帷幕…… 然而,李煜的悲剧结局真是他咎由自取吗?他真的只是一个只懂春花秋月不重民生的昏君吗?不尽其然吧。 ![]() 一、从《虞美人》看他的不甘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一年年春尽秋长,花开花谢,这样的日子何时才会结束呢?现实的处境难以改变,我只能在寂寞与无奈中将那往事回首。 "何时了"、"知多少"两词写出了词人被囚的无尽惆怅,以及往事不能再重来的忧伤。为全词奠定了悲不能已的感情基调。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昨夜,东风乍起,吹来了春的讯息,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我的身上,送来无尽的故国之思。然而,这份沉重的思念却让我难以承受,锥心刺骨。 一个"不堪回首",道出了词人多少的心酸与无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纵然不敢回首,但是,故国的样子依然还是不可遏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那金陵大殿还是原样,只是,那大殿之内的人早已不在了。词中既有"人面桃花"的感叹,又有比"人面桃花"更深重的亡国之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后一句收束全篇,将满腔愁绪悲恨化作绵绵不尽的江水,直接抒发自己国土沦丧的悲痛之情。 我想,整首词应不只是怀念过去那奢靡的生活,而是借对往事的怀念来表达国破家亡的强烈不满! 被囚禁的李煜,即使再愚蠢,也不会在宋太宗的眼皮子底下公然唱出这样的亡国悲歌表露心迹,这不是成心"惹祸上身"吗?如果他真是只知纵情声乐的昏君,这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迎合宋太宗,继续歌舞生平。 他这样做只有一种解释,从即位那天起,他就很明白南唐灭亡是大势所趋,然而,作为一国之君,他想尽自己所能来保全人民,保全宗庙。 不期,还是在劫难逃,既如此,国已亡,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掩饰呢?曾经,我俯首称臣,只为了保我子民免于战争。如今,败局已定,何必伪装! 为什么说他对宋称臣是"伪装"呢?看看他在位期间做了些什么,你就明白了。 ![]() 二、"不治之才"治国理政 李煜即位时,他爹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因连年征战,加之淮南之战失败,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悲观颓丧的气氛中。为了治理好国家,应对当前复杂的局势,李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继续向宋纳贡 很多人认为臣服于宋是李煜的主张,其实不然。早在李煜之前,他爹就已经向宋纳贡了。李煜即位只能继续这样做,如此才能麻痹宋太宗,以求得时机。 2.重用旧臣,稳定军心 何敬洙军功累累,被授予"右卫上将军"之衔,封芮国公,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启用在杨吴时代就投奔江南的韩熙载、闽将林仁肇、皇甫赟之子皇甫继勋等人 3.重视人才的选拔 开宝五年二月,内史舍人张佖主持礼部贡举,录取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耀殿学士张洎称张佖遗漏了很多人才,李煜便命张洎对落第之人进行复考,又录取了王伦等五人。 4.经济上,与民生息 减免赋税与徭役,改屯田制为率分制,让农民安心耕作。 限制土地买卖,恢复井田制。 采取积极措施,限制通货膨胀。 5.军事上,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表面上降服,称臣于宋,私底下,秘密缮甲募兵,积极备战。 与宋开战以后,立即断绝来往,并开展积极的外交政策。 看到这些,你还觉得他只是一个吃喝玩乐、朝生暮死的昏君吗? ![]() 他生来信奉佛教,爱民如子,无意于政治,只爱艺术。但,一旦身在其位,他便积极地承担责任,为国除难,为民解忧。 奈何时运不济,纵有赤诚之心,也难以扭转乾坤。 即便如此,他依然凭借一己之力将风雨飘摇的南唐政权维系了十几年!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虞美人》,也许就能有更深的感触了。 我一生不爱战争,所做一切只为保我南唐子民。苦心经营十几年,依然难逃亡国的命运。 如今,江山已去,我被囚禁于此,怎能不日日思念故国呢? 明明知道于事无补,却还要倔强地反抗到底——也许这才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赵匡胤下决心置他于死地的根本原因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