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原创: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寻梦向天歌 2019-05-28

本文参加了【我来写作文】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主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201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寻梦向天歌/文

 

  生活离不开“器”,“器”使生活多姿多彩!

           何谓“器”?“器”者,举凡具有一定容积,能够容纳、装载他物的工具,都是“器”的范畴。

          日常生活里,最简单不过、最司空见惯的“器”,便是“容器”。

       “容器”一般用来盛装液态物品,如锅碗瓢盆、瓶、桶等等,不论大小,不管方圆,不一而足!

          再往大了说,能够容纳装载大量货物的交通运输工具,比如空中的飞机,海上的轮船,陆地上的汽车、火车,都可称为“器”,而且是大器、重器!

          如此说来 ,凡“器”者 ,都对人类有用,甚至有大用,有重用!

          这就由“器”想到了人,想到了人是不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时候,常听大人骂孩子:“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

         这里的“器”就是“才”!不成“器”,就是不成才!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普天之下,没有父母不盼望儿女成大器,有作为的。

          正因为如此,古代名家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们,演绎着一段段发奋苦学、终成大器的动人故事。

          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潜心研究兵法,刻苦钻研一年多,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研究掌握了各个诸侯国国君的心理状态。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苏秦于公元前334年开始游说六国,终于得到六国君王的重用,佩挂六国相印。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

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实现远大志向和抱负,被后世传为佳话。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匡衡凿壁偷光,桓荣“十五年不窥家园”,孙康映雪苦读,祖荻闻鸡起舞等等,像这样在艰难逆境中通过发奋努力,有所作为,终成大器,青史留名的励志佳话,生动故事,不胜枚举,催人奋进。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充满哲理光辉的文章中,列举了许多在困境中被发现并重用的杰出人才,他们脱颖而出,不仅归功于慧眼识才的伯乐,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些大器晚成者,他们自身博学多才,满腹经纶,足以担当重任,独当一面,出色地发挥着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多少年来,这些古代先贤激励鼓舞人们立志成才的金玉良言,启迪和鞭策我们,就像“玉”要经过雕琢、打磨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样,每一个人要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有一个雕琢自我的过程,而雕琢自我就需要坚持和刻苦。

坚持和刻苦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人总是会因为外界或者是自身的因素而影响对自我的雕琢,从而无法达到自我修为的境界,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玉器能够经受雕琢,自然是有心人的努力,不断的尝试、研究、反复,最终成就了玉器之美。而人如果不刻苦努力,不发奋图强,当然就不会有所作为,取得成就。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精心打磨,能够弥补自己的短板,不断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即便是无法成为成功人士,至少也能够成为一个自立之人,对社会有用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